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大致可以分为:战略层、逻辑层和表现层。设计的时候是从战略层到逻辑层再到表现层,而用户感知却是从表现层到逻辑层再到战略层。每个产品经理天生不是设计者,而是普通的用户,所以一个产品经理合格的过程遵循着用户的感知过程,即从表现层到逻辑层再到战略层。
1. 表现层的合格
这个时期主要停留在产品的表面,注重细节,关注交互以及视觉,如果需要标准衡量是否合格的话,我觉得以下设计准则可以参考:
交互方面
1. 一致性(不要让用户改):产品是否遵循了用户的习惯,让用户自然匹配。如为了照顾IE的用户,国产的浏览器推广的时候都会默认使用IE的皮肤。
2. 简化性(不要让用户想):产品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某些预设用途来引导用户,如苹果的滑屏解锁,闪动的视觉让孩子也能看明白。除此之外,产品是否通过某些限制因素,来减少用户额外的猜测,就像手机浏览器在阅读模式下会减少很多功能,不让用户过多的思考。
3. 及时性(不要让用户等):产品是否有可视性的反馈,减少用户等待的焦虑感,如手机对焦时,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但聪明的设计师通过声音的及时反馈,让用户觉得对焦是瞬间完成的。
4. 完备性(不要让用户烦):产品是否有完善的容错设计,减少用户在出错情况下的恐慌感,现在很多产品都有这方面的努力,容错设计不再是冰冷的对话框,而是一些可以听得懂的人话了。
视觉方面
看过许多视觉设计的典范级作品,提炼下它们的共同点话,基本包括以下三点:
1. 信噪比: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信噪比高的设计会让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感,同时重点又很突出。所以经典的设计大都很简约,就像乔布斯演讲时用的PPT一样,大量的留白让每一页都很脱俗。
2. 生动性:高生动性可以保证用户的兴趣,大家都是视觉动物,如果是满屏文字的话没有几个人会愿意去看,但有了图片等元素,作品一下子就活泼生动了。
3. 逻辑性:好的视觉设计是要讲究逻辑的,基本包括四个方面:紧密关系的内容需要聚拢、有关联关系的内容需要对齐、重复关系的内容在视觉上也需要重复、需要突出的内容则需要形成对比。
2. 逻辑层的合格
这个时期就已经深入到了产品架构层面,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有人说,产品经理不需要懂技术,但我觉得,如果你只做表现层的话,问题不大,可是你想要逻辑层合格的话,懂点技术是必须的。虽然不要求你抡胳膊动手写代码,但工程师的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思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这对产品的逻辑设计至关重要。
面向对象:从需求中抽象封装出对象,并理清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是否继承)
这个过程,我觉得可以分为三步:
1. 枚举:做到不遗漏。不管重要的、不重要的、不管谁说的,都要记录下来,保证采集到最全面的需求点。
2. 简化:按照优先级对枚举的需求进行预处理。即确定最重要的需求,这是一定要满足的;次重要的需求可以后期迭代;不太重要则可以砍掉。
3. 分类:针对预处理后的需求,则要进行合理的分类,这是产品设计中最麻烦的一步,很多上线了的产品在逻辑模块的划分都不是完美的,你可以想象在设计的时候会有多混乱,这个时候就需要具有特别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把这些需求划分的既不遗漏,也不重叠,还很自然。
面向过程:有限状态转换时序机
理清需求的分类关系后,则需要细化每个功能的实现过程。我们都知道再牛逼的产品也必须通过代码来实现,而承载代码的计算机实质上是个有限状态转换时序机,即随着时间的前进,自动或者被动(触发)地改变状态(初态、中间态、终态)。而这些改变都来自于顺序、选择和循环的语句,所以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熟悉这些有限状态是如何转换的,总得来说,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1. 主路径:入口,是自动还是触发;是隐藏还是突出。过程,状态怎么改变,如何给用户反馈。结果,最终的产出是什么,出错该如何处理等。
2. 分支及容错:临界状态下,会有哪些分支,每个分支怎么处理,如何回到主路径,万一出错该如何弥补等等。
3. 细节及统计:以浏览器为例,设计一个功能时,你就得考虑如何此时左键、右键、滚轮发生变化会怎样?键盘、手势发生变化会怎样,页面刷新、前进、后退又会怎样?除了这些细节,你还得考虑需要收集哪些统计数据、如何收集,收集后又如何处理等等。
因此,逻辑层这个时期是非常考验产品经理的逻辑思维的。可惜的是,在这个层次能合格的产品经理很少。即使合格的,很多也是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出身。就像工程师经常开玩笑说,产品经理就是做做表面文章。言下之意就是产品经理只能做表现层的工作,逻辑基本就是一坨屎。这样说也有道理,毕竟我们大部分人确实是这样。>
3. 战略层的合格
前面两层中:表现层重点讲美感;逻辑层重点讲思维;而战略层则重点讲市场,讲讲为什么要做。如果借用老祖宗的话来总结的话,这一层则要做到取势明道优术(很多传统行业也是这样讲)。
取势
正如小米的雷军所言: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那风从何来?MBA课程中常用PEST来分析,即Political(政治), Economic(经济), Social(社会) and Technological(科技)这些企业外部的环境。其中任何一个的变化,有可能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很有可能消灭一个伟大的公司。例如: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曾经500强的柯达就不见了;智能手机的出现,曾经500强的诺基亚也不见了。而善于抓住机会的企业则声势浩大,如起步于智能机换购功能机热潮中的小米,又如基于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的美团等等。
站在今天看昨天,我们为这些抓不住机遇的企业所叹息,也为这些乘势而起的新星感到庆幸。可是站在今天看明天,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你觉得谁会抓住变化中的机会呢?或许以后那些乘势而起的企业也只是巧合罢了。
明道
即使等来了风,也不见得能飞起来。就像老虎吃天一样,你无从下嘴。所以要想飞起来,还需要专注,需要要找到一个切入点。MBA课程中讲求STP,即Segmenting(细分市场)、Targeting(目标市场)、Positioning(定位)。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杀入到这个大趋势中去,而不是一上来就做平台,事实证明那都是不靠谱的。正如大家都知道的,QQ刚开始就是一个聊天软件,360刚开始也只是一个专门查杀流氓软件的工具,只是他俩一个占据了社交,一个占据了安全,从而通过渠道推广,推出了PC桌面上的两个大平台。
在一个大趋势中,哪个才是切入点呢?个人觉得,切入点不见得是最赚钱的,但一定是产业链条上最前面的。例如360大部分盈利来自于导航和搜索,但一开始做这个肯定做不过百度和hao123,但通过安全卫士,推动浏览器,再推动导航和搜索,以向下一体化的策略反而成功地夺取了20%多的市场。虽然是一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但确实证明了切入点的选择很重要,要靠前,而不能靠钱,这也是周鸿祎大谈的免费之道吧~
优术
找到切入点,让猪飞起来了,怎么才能飞得更快更好更强呢?这时候就需要优术。MBA中讲求4P战略,即product(产品)、 price(价格)、 place(渠道)、 促销(promotion)。产品注重用户体验,追求极致,这已经没啥好说的了。互联网对渠道和促销的改变是巨大的,以淘宝、京东为首的电商颠覆了渠道,以百度、微博为首的搜索、社区颠覆了纸媒、电视台等等硬广。如果能利用好这两项改变,那将会大大节约成本,使得产品价格变低。
再以小米为例,纯电商的渠道,没有硬广告,这两项节约的成本让其相对于其他厂商而言,可以保持性价比之王了。虽然没有硬广告,但通过社会化媒体的推广,让它兼备了比别家更好的口碑优势。为什么呢?因为硬广只要有钱就可以做,所以广告效果怎样,是否能引起用户共鸣不得而知,而社会化营销、多少转发、多少评论、用户什么评价都清清楚楚,所以可以根据效果反馈不断地迭代,从而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引起用户的共鸣,口碑也就自然传播出去了。
题主问,如何成为合格的产品经理,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产品经理了,如果喜欢交互、视觉,那第一层就够了;如果想从一开始就能架构一个产品,那就需要上升到第二层;如果想能决定做什么,那就努力做到第三层。如果能做到第三层,那估计你就是CEO了,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