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由于行业化ERP产品有明确的行业定位,相对通用版ERP系统而言,行业版ERP在体系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置等方面能更多地考虑目标行业需求,有利于降低产品规模及复杂性,降低实施困难,缩短实施周期,提高实施成功率。自2000年Gartner提出ERPII以来,行业化作为ERP的重要发展趋势,正成为管理软件产业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尝试对行业版ERP的特征进行归纳,对ERP行业化的原则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请同行多多批评指导。
1行业版ERP的概念与定位
(1) 概念
行业版ERP:在对企业管理共性进行系统化地识别、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软件复用,在业务平台的支撑下,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目标行业(如:汽车、制药、纺织等)的管理需求及管理特点而设计开发的版本化的、可定制的商品化MIS/ERP系统[1]。
(2) 行业版ERP的定位
行业版ERP定位于通用版ERP与完全定制型ERP之间,具有通用版ERP的版本可继承性特征,又具有完全定制型ERP产品的行业针对性特点,行业版ERP又不是面向特定企业的完全定制产品,它面向特定行业的企业群体,对目标行业的管理个性化特点进行了抽象,同时又尽可能复用通用产品所提供的行业通用的管理模块,因而行业版ERP具有有形产品行业的产品大规模定制特点。定制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大规模实现了规模经济。行业版ERP基于同样的哲理:针对行业的个性化管理需求,面向特定行业或相似行业的企业群体而批量定制。
行业版ERP的关键特征为定位于特定的目标行业、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多元化的细分市场,低成本、高质量、标准化基础上的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短的产品开发与实施周期,系统规模与复杂性和目标行业相关。行业版ERP与通用版ERP的对比见表1。
2 行业版ERP的特征
(1)定位于特定的目标行业
行业版ERP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目标行业(如汽车、制药、纺织等行业)的管理需求及管理特点而设计开发的版本化的、可定制的商品化ERP系统。根据目标行业复杂程度的差异,可能需要进一步对目标行业进行细分,并基于细分后的各子行业设计开发相应版本的ERP产品。通用版ERP针对的目标行业宽泛,不局限于任何一个特定行业,在产品设计上尽可能覆盖更多的行业管理需求。
目标行业定位的差异是行业版ERP与通用版ERP的根本区别。
(2)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客户(Customer)需求的多样化及个性化、企业竞争(Competition)的全球化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是造成企业对MIS系统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直接原因。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客户服务创新、管理理念及方法创新,以持续不断地培植并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导致企业经营与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客观上要求支持企业运作的MIS系统也必须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及个性化提供支持,传统的通用ERP系统所具有的"One-size-fit-all"的特性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行业版ERP系统所体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3)多元化的细分市场
"3C"也是导致多元化细分市场格局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管理软件供应商要赢得市场竞争,就应该追随这些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细分市场,并尽量满足细分市场中不断变化的需求;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又必须覆盖和占领尽可能多的细分市场。
不断细分的市场会使ERP厂商陷入更加专注于细分的市场和扩大总市场份额的矛盾中。这些细分的市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许多相似的需求。因此,找到这些内在联系和相似需求,并挖掘每个细分市场的特殊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进而通过系统化复用方法和技术并在业务平台的支撑下实现针对具体行业(或行业群)的版本可定制的ERP产品和服务,是ERP厂商实施ERP行业定制策略以满足行业管理需求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的先决条件。
(4)低成本、高质量、标准化基础上的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只有能够面向特定行业或行业群提供充分反映行业个性化管理特点的、可定制的、高质量的ERP产品和服务,同时又能够保持较低成本的ERP软件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竞争。而采用通用化产品战略的ERP厂商在不断细分的市场环境中会逐渐陷入困境。
对行业版ERP产品而言,其质量的意义不再是通用化产品的行业范围可覆盖性、对多生产模式的支持能力、产品功能模块数量及产品功能复杂性等,更重要的是能够恰如其分地满足目标行业的个性化管理需求和管理模式,反映目标行业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管理特点。
(5)短的产品开发和实施周期
通用化的ERP产品由于要具备宽泛的行业覆盖特性,在产品设计上通常采用功能冗余设计,并提供众多的功能选项及模块激活控制参数,往往导致软件系统规模庞大复杂,难以理解与维护,产品的开发及成熟往往经历很长时间,并导致很长的实施周期。相对来说,行业版ERP由于针对的行业比较具体,在产品设计上可大大降低功能冗余,设置参数数量可显著降低,系统规模较小,开发相对容易(在业务平台环境支持下尤其如此),由于系统复杂性较小,并可针对目标行业而预先配置,因而实施周期可大大缩短。
(6)系统规模及系统复杂性和目标行业相关
不同行业在管理目标、管理范围、个性化特征数量及解决方案的复杂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直接影响了面向该行业的行业版ERP产品的规模及复杂性。对通用ERP产品而言,其规模及复杂性更多地体现在产品市场定位(低/中/高端)及产品成熟程度,通常而言产品比较复杂、庞大。
3 ERP行业化的基本原则
(1)以满足目标行业管理需求为中心
从软件供应商的角度看,通用版ERP以成本效益为中心,追求ERP产品的行业通用性(One Size Fits
All),这是以牺牲对行业个性化管理需求的支持为代价的。行业版ERP以满足目标行业管理需求为中心,采用面向行业订单装配(Assemble-to-order)的方式,以定制型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和满足目标行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目标企业提供贴身的管理系统及解决方案产品。
(2)多样化和低成本并重
当ERP供应商采用行业定制型ERP产品及服务模式时,更多的情形是维护基于一个或多个行业族的ERP系统,产品的多样化会导致研发及维护成本的提升。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及行业细分的现实要求ERP供应商既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又要使行业版本定制型ERP产品维持在企业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低成本与多样化并重能够使更多的企业客户采用行业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3)产品族和产品平台、可替换的软件组件
范围经济是通过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中反复使用同一构件或过程获得的。对有形产品的制造,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可以两者兼顾,用标准化零部件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多种最终产品,从而获得范围经济。对于采用行业版ERP模式的提供商,为实现范围经济,必须在不同的行业ERP产品方案中采用软件组件的标准化设计,并对相似的行业、子行业群采用基于产品族的可变型设计,在产品平台的支持下以组件装配的方式经济快速地构建行业化的ERP产品及服务。
(4)内部与外部资源并重、不同行业产品间的软件资产的复用
软件复用是指重复使用"为了复用目的而设计的软件"的过程[2]。通过复用,可以控制软件开发的复杂度,缩短开发周期,并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本文认为,不同行业MIS产品间软件资产的系统化复用是行业版ERP产品模式成功的基石,可复用的软件资产的来源不仅仅限于行业版ERP供应商内部,还应该积极采用成熟的可获取的第三方可复用资产,如COTS(Commercial-Off-The-
Shelf)组件。
(5)扁平的组织结构、专业化协作型团队、强调行业知识的管理
软件复用包括可复用资产的生产和基于可复用资产的软件开发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需要的专业人员在技能、要求和工作目标等存在着很多不同[3]。对于可复用资产创建人员,即领域工程项目组,专注于领域知识的获取、分类及创建高质量的软件单元,要求具有较高的领域知识抽象及组件变型设计水平;对基于可复用资产的软件开发人员,即行业ERP系统开发项目组,专注于如何利用可复用资产更多、更快、更经济地创建并演化行业版的ERP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检索、理解、定制、装配软件资产的水平。另外,在系统化复用方面有经验的公司一般还会设置复用支持机构,负责可复用资产的管理及整体利益的协调等工作。可见,软件复用客观上要求采用扁平的组织结构,并组建专业化协作型团队。行业版ERP产品供应商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是对特定行业及行业群的个性化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以及持续地对行业ERP产品的演化能力,因而,对行业知识的有效管理显得尤为突出。
(6)专注产品族及可复用资产的演化
产品族是对一组具有大量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产品的统称,产品族是建立在基于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及可互换性设计上的系统化复用为基础的。对采用行业版模式的ERP供应商而言,通常需要维持一组行业产品线;有时,对相似行业及需要进一步细分的特定行业而言,也很有必要采用基于产品族的系统构建策略。本文认为,机械制造业中产品族的原理与方法对行业版ERP领域同样适用,但必须充分认识具体的有形产品(机械产品及零部件)及抽象的无形产品(ERP软件产品及ERP组件)之间在产品构建及演化中的重要差异。另外,对ERP产品而言,系统上线后,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实施企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现有业务领域、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逻辑等的拓展或调整,相应地要求ERP产品具备可持续进化的能力,这通常是通过版本演化实现的。行业版ERP产品模式下,除了对通用ERP所涉及的系统功能、数据模型、业务逻辑、定制平台等演化进行管理外,还增加了对产品族及行业版产品业务平台的演化管理,并更加强调对可复用资产的演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士亮. 行业版MIS/ERP研究现状分析 [EB/OL].
2. 杨芙清. 软件复用及相关技术[J].计算机科学,1999,26(5):1-4
3. Ivar Jacobson,Martin Griss,Patrik Jonsson.软件复用 结构、过程和组织[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