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软件工程组织 |
探讨软件过程与过程改进 |
作者:雅行、方圆、李怀璋、武占春 本文选自:中国计算机报——赛迪网 |
也许CMM被谈论得太多了,人们反而很少提及CMM的目的。其实,CMM的目的就是实现软件过程的改进(SPI),从而提升软件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那么,试着把SPI的“S”去掉,然后从以下三个观点中理解“PI”:凡是活动都存在过程;凡是过程都需要改进;凡是改进都没有终点。
三化在软件行业得到了更多的认同,恐怕与其行业成熟度有关。但软件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在开始过程改进的时候,并没有将真正意义上的流程作为改进的基础。
之所以“目标之外,还需过程”,是因为目标其实是由过程决定的。一般来说,好的过程倾向于得到好的结果,而不良的过程多半会导致失败。请注意,这里用的都是不肯定的语气。的确,对过程的关注往往是事物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选择。关注过程是有代价的,对于新创的以及求生存阶段的组织,往往不愿意接受过程成本。理论上,那些商务活动平稳、现金流充裕的组织比较适合于过程理念的生长。 过程的成长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自发过程总是向着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发展;反之,体系向有序过程的进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所以在过程的成长中,有组织的改进是不可或缺的。 在过程改进的组织中,存在着过程定义、过程审计角色,他们分别承担流程创建和优化和流程检查监督的职责,统称为过程改进人员。按照图3所示模型,过程改进的利益相关者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客户、高管、过程改进人员、部门和团队。
制度化与灵活性的辩证 对过程改进的一大疑虑是担心丧失灵活性。反对过程改进的人,总是拿“活学活用”当作挡箭牌,其实这几个字应该有次序的,即先学、后用、再活。 过程改进的目标是寻求制度和灵活的恰当平衡,其中制度乃是灵活之本。 以下三则比喻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 比喻一:树木 一棵树在1米高的地方分叉叫灌木,在十米高的地方分叉,才可以成长为乔木。 比喻一告诉我们,灵活性是基于一定的规则之上的,过分强调灵活性,企业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灌木)。在一定规则之上应用灵活性,企业才可以成长壮大(乔木)。 · 比喻二:火炉 冬天,没有火炉会冷,有了火炉,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只是在默默地发着热。但是千万别触摸它,否则会挨烫。此外,火炉对人是公平的。 比喻二告诉我们,规则(火炉)是不可缺少的,它给我们带来利益(温暖),一旦适应了以后,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触犯它,否则会被惩罚。 · 比喻三:交通 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道路一定会拥堵一团,对谁都没好处;有了交通规则,大家“有时”感到不方便,但最终人人都可以到达其目的地。 比喻三告诉我们,制度有时候会牺牲局部和短期利益,但是对整体和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旧的文化是否兼容新体系?旧的价值观是否支持新体系?旧的典型是否代表新体系?多数情况下,答案恐怕是值得质疑的。 (责任编辑 Sunny)
|
版权所有:UML软件工程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