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 Center   Code  
会员   
   
 
     
   
 
 订阅
一文读懂C++11内存模型,多线程编程不再困惑
 
作者:往事敬秋风
   次浏览      
 2025-1-16
 
编辑推荐:
文章介绍了 C++11 内存模型的奥秘,让那些多线程编程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 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或帮助。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深度Linux,由火龙果Linda编辑推荐。

在 C++ 编程的世界里,随着多线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你是否曾在编写多线程程序时,遇到数据莫名其妙地出错,或者线程之间的同步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内存模型相关。而在 C++11 之前,内存模型的规范并不完善,这给开发者们带来了诸多困扰。直到 C++11 标准的推出,全新的内存模型为多线程编程带来了曙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 C++11 内存模型的奥秘,让那些多线程编程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

一、C++11 内存模型简介

在多线程编程的复杂领域中,C++11 内存模型犹如一座灯塔,为开发者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编写高效、正确的多线程 C++ 程序的基石。在 C++11 标准发布之前,C++ 语言对于多线程编程的支持相对薄弱,开发者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库或平台特定的 API 来实现多线程功能。这不仅增加了代码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还难以保证程序在不同平台上的一致性和可移植性。

C++11 的出现,为多线程编程带来了重大变革。它引入了一系列新的特性和工具,其中内存模型的改进尤为关键。C++11 内存模型为多线程环境下的内存访问和同步提供了清晰、统一的规则和语义,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准确地控制线程之间的交互,避免数据竞争和其他多线程相关的问题。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不了解内存模型可能导致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示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atomic>

std::atomic<int> data(0);
int flag = 0;

void threadFunction1() {
data.store(42,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flag = 1;
}

void threadFunction2() {
while (flag == 0);
std::cout << "data is " << data.load(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std::endl;
}

int main() {
std::thread t1(threadFunction1);
std::thread t2(threadFunction2);

t1.join();
t2.join();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启动了两个线程。threadFunction1首先将data设置为 42,然后将flag设置为 1。threadFunction2则在flag变为 1 之前一直等待,然后输出data的值。按照我们的预期,threadFunction2应该输出data is 42。然而,由于内存模型的复杂性,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和使用内存顺序,实际结果可能并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threadFunction2可能会输出data is 0,这是因为编译器优化、CPU 缓存以及指令重排等因素可能导致threadFunction2看到的data值并非是threadFunction1所设置的最新值。这就是不了解内存模型可能引发的问题,它会导致程序出现难以调试和修复的错误行为。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深入理解 C++11 内存模型至关重要。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全面解读 C++11 内存模型,从其基本概念、原子操作、内存顺序到happens - before关系等核心内容,帮助读者掌握 C++11 内存模型的精髓,从而编写出健壮、高效的多线程 C++ 程序。

1.1预备知识

同步点:对于一个原子类型变量a,如果a在线程1中进行store(写)操作,在线程2中进行load(读)操作,则线程1的store和线程2的load构成原子变量a的一对同步点,其中的store操作和load操作就分别是一个同步点。

可以看出,同步点具有三个条件:

必须是一对原子变量操作中的一个,且一个操作是store,另一个操作是load;

这两个操作必须针对同一个原子变量;

这两个操作必须分别在两个线程中。

synchronized-with(同步):对于一对同步点来说,当写操作写入一个值x后,另一个同步点的读操作在某一时刻读到了这个变量的值x,则此时就认为这两个同步点之间发生了同步关系。

同步关系具有两方面含义:

针对的是一对同步点之间的一种状态的描述;

只有当读取的值是另一个同步点写入的值的时候,这两个同步点之间才发生同步;

也就是说,如果读取的值不是另外一个同步点写入的值,则此时这两个同步点之间并没有发生同步。

happens-before(先于发生):当线程1中的操作A先执行,而线程2中的操作B后执行时,A就happens-beforeB。happens-before是用来表示两个线程中两个操作被执行的先后顺序的一种描述。

happens-bofore有三个个特点:

可传递性。如果Ahappens-beforeB,Bhappens-beforeC,则有Ahappens-beforeC;

当store操作A与load操作B发生同步时,则Ahappens-beforeB;

happens-before一般用于描述分别位于两个线程中的操作之间的顺序。

sequenced-before:如果在单个线程内操作A发生在操作B之前,则表示为Asequenced-beforeB。这个关系是描述单个线程内两个操作之前的先后执行顺序的,与happens-before是相对的。

此外,sequenced-before也具有可传递性,并且sequenced-before与happences-before之间也具有可传递性:如果线程1中操作Asequenced-before操作B,而操作Bhappences-before线程2中的操作C,操作Csequenced-before线程2中的操作D,则有操作Ahappences-before操作D。

1.2内存模型

relaxed order:当程序员所写的代码被编译器翻译成机器语言时,编译器可能会为了优化性能来重排程序员所写的代码,比如:

int a = 0;
int b = 0;

void func()
{
int t = 1;
a = t;
b = 2;
}

 

编译器最终优化后的代码可能是这样子的:

int a = 0;
int b = 0;

void func()
{
b = 2;
a = 1;
}

 

在单线程中,这种优化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两个变量是不相关的,谁先谁后,最后结果一样。但是,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中,比如另一个线程通过b的值来输出a的值:

void func2()
{
while (b != 2);
std::cout << a << std::endl;
}

 

假如func()与func2()是在不同线程中执行,则func2()中的输出结果可能就不是1,因为编译器可能改变了func()中的代码顺序。

即使编译器没有重排你的代码,最终CPU执行的时候可能也会不一样(这里假设你已经了解缓存一致性协议(MESI)和store-buffer以及invalidate-queue)。变量a的值1可能暂时存储到CPU1的store-buffer中,变量b的值2可能存储到CPU2的cacheline中,然后func2()可能是在CPU2上执行,此时CPU2从cacheline上读取b的值,发现是2,因此while循环退出,执行输出语句。但是此时a的最新值1在CPU1的store-buffer中,因此CPU2上看不到a的值1,只能看到a的值0,因此就会输出0,而不是输出1。

如果a和b都是原子变量,且其store操作和load操作都是用的relaxed内存序,则其执行过程跟上述非原子变量类似。

relaxed内存序模型允许编译器对代码的任意优化和重排,也允许CPU的指令重排,relaxed唯一保证的是原子变量上的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即一个操作不会被中断,是排他性的,只有当一个操作完成后,才能执行另一个操作,即使是多线程。但是其他方面就不能保证了,例如上面分析的那样。

上面是从硬件层面来分析的,下面从内存模型规则方面来分析。

#include <atomic>
#include <thread>
#include <assert.h>

std::atomic<bool> x, y;
std::atomic<int> z;

void write_x_then_y()
{
x.store(true,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1
y.store(true,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2
}

void read_y_then_x()
{
while(!y.load(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3
if(x.load(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4
++z;
}

int main()
{
x = false;
y = false;
z = 0;
std::thread a(write_x_then_y);
std::thread b(read_y_then_x);
a.join();
b.join();
assert(z.load()!= 0); // 5
}

 

上述代码最终在表达式5处有可能会触发assert,因为x和y用的relaxed,所以1和2处的代码可能会被重排,导致y = true时,x仍然为false。从代码中可以看出,2和3这两个操作分别是一对同步点,所以当3处读取的值为2处写入的那个值时(即3处读取的值为true时),2和3发生了同步,且表达式2happences-before表达式3。但是,由于使用的relaxed内存序,所以表达式1没有sequenced-before表达式2,表达式3也没有sequenced-before表达式4。因此,表达式1并没有happens-before表达式4,因此最终无法确定表达式4一定会在表达式1被执行前执行,最终导致z的值可能仍然为0。

这里需要多啰嗦一点,上面说“无法确定表达式4一定会在表达式1被执行前执行”,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表达式4在执行的时候,其所属线程可能还看不到另一个线程中表达式1对x值的修改动作。也就是说,表达式4在执行的时候,表达式1或许已经执行了,但是x的新值并没有被同步,导致表达式4所属CPU(或线程)并没有感知到x值的修改,这也是线程感知内存模型的由来。因此,下文中如果涉及到线程间的操作的先后执行,更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线程间的操作可被感知。

例如线程1中有三个操作A,B,C,是按顺序执行的,但是在线程2看来,线程1中的这三个操作顺序可能是CBA,BCA,ACB等等,线程3看到的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即使是两个线程执行同一块汇编指令,最终的顺序可能都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唯一能保证的是所有的线程对同一个原子变量的修改顺序的感知是一样的。比如原子变量a,假如先执行a = 2,再执行 a = 6,最后a = -1,则任何线程看到a的值的变化顺序都是2,6,-1,而不会是任何其他顺序。但是不同线程在某一个时刻同时观察这个变量时,可能看到的值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某个时刻,线程1看到的a值是2,而在同一时刻,线程B看到的值可能是6,甚至是-1。当然对于不同变量间的相互顺序,那就不确定了。

综上所述,relaxed模型不保证代码执行顺序,只保证原子变量上操作的原子性(即排他性)。事实上,原子变量上操作的原子性对于其他两个模型也都是保证的。

二、C++11 之前的内存模型问题

在深入探讨 C++11 内存模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C++11 之前内存模型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C++11 内存模型改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指令重排问题

在计算机系统中,为了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编译器和 CPU 常常会对指令进行重排。这是一种优化策略,它在单线程环境下不会影响程序的执行结果,但在多线程环境中却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

指令重排的原理是,编译器和 CPU 会分析指令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和控制依赖关系,在不改变程序最终执行结果的前提下,对指令的执行顺序进行调整。例如,对于以下代码:

int a = 0;
int b = 0;
a = 1;
b = 2;

 

编译器可能会将指令重排为:

int a = 0;
int b = 0;
b = 2;
a = 1;

这是因为这两条赋值指令之间没有数据依赖关系,重排后并不会影响程序在单线程环境下的最终结果。

然而,在多线程环境中,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考虑下面这个简单的多线程示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t x = 0;
int y = 0;
int a = 0;
int b = 0;

void thread1() {
x = 1;
a = y;
}

void thread2() {
y = 1;
b = x;
}

int main() {
std::thread t1(thread1);
std::thread t2(thread2);

t1.join();
t2.join();

std::cout << "a = " << a << ", b = " << b << std::endl;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期望的结果可能是a = 0, b = 1或者a = 1, b = 0,这取决于两个线程的执行顺序。然而,由于指令重排的存在,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a = 0, b = 0。这是因为thread1中的x = 1和a = y以及thread2中的y = 1和b = x之间没有数据依赖关系,编译器和 CPU 可能会对这些指令进行重排。

例如,thread1中先执行a = y,此时y的值为 0,然后再执行x = 1;同时,thread2中先执行b = x,此时x的值为 0,然后再执行y = 1。这样就导致了a = 0, b = 0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不符。

2.2可见性问题

在多线程编程中,可见性问题也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当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变量时,一个线程对该变量的修改,其他线程可能无法及时看到,这就是可见性问题。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为了提高数据访问速度,CPU 通常会引入高速缓存(Cache)。每个 CPU 核心都有自己的缓存,当线程访问一个变量时,首先会从缓存中读取数据。如果该变量在缓存中不存在,才会从主内存中读取。同样,当线程修改一个变量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存,然后再由缓存刷新到主内存。这种缓存机制在单线程环境下能够提高性能,但在多线程环境下却可能导致可见性问题。

例如,假设有两个线程thread1和thread2共享一个变量count,初始值为 0。thread1对count进行累加操作,thread2读取count的值。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t count = 0;

void thread1() {
for (int i = 0; i < 10000; i++) {
count++;
}
}

void thread2() {
while (count < 10000);
std::cout << "count = " << count << std::endl;
}

int main() {
std::thread t1(thread1);
std::thread t2(thread2);

t1.join();
t2.join();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期望thread2能够输出count = 10000。然而,由于可见性问题,thread2可能会一直处于循环等待状态,无法及时看到thread1对count的修改。这是因为thread1对count的修改先存储在其所在 CPU 核心的缓存中,而thread2在读取count时,可能仍然从自己所在 CPU 核心的缓存中读取到旧值,没有及时获取到主内存中更新后的count值。

这些问题在 C++11 之前的内存模型中普遍存在,给多线程编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C++11 内存模型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多线程编程提供更加可靠和一致的保障。

三、C++11 内存模型核心技术

3.1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正如其名,是多线程程序中 “最小的且不可并行化的” 操作。这意味着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资源时,在同一时刻,有且仅有一个线程能够对该资源进行操作 。在 C++11 中,原子操作的实现主要依赖于std::atomic模板类。这个模板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使得我们能够轻松地对各种数据类型进行原子操作,从而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std::atomic<int>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成员函数来实现原子操作。例如,store函数用于将一个新值存储到原子变量中,load函数则用于从原子变量中加载当前值。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std::atomic<int>进行原子操作: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atomic>

std::atomic<int> counter(0);

void incrementCounter() {
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counter.store(counter.load() + 1,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

int main() {
std::thread t1(incrementCounter);
std::thread t2(incrementCounter);

t1.join();
t2.join();

std::cout << "Final counter value: " << counter.load() << std::endl;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创建了一个std::atomic<int>类型的变量counter,并初始化为 0。然后,我们启动了两个线程t1和t2,每个线程都对counter进行 100 万次的递增操作。在每次递增操作中,我们先使用load函数获取counter的当前值,然后将其加 1,最后使用store函数将新值存储回counter。由于store和load操作都是原子的,因此即使两个线程同时进行这些操作,也不会出现数据竞争的问题。

原子操作对多线程安全的意义重大。在多线程编程中,数据竞争是一个常见且难以调试的问题。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共享数据时,如果没有适当的同步机制,就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程序崩溃等问题。原子操作通过保证对共享资源的操作是原子性的,有效地避免了这些问题。与传统的同步机制(如互斥锁)相比,原子操作的开销更小,因为它不需要进行加锁和解锁的操作,从而提高了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3.2内存顺序

在 C++11 中,内存顺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原子操作之间的可见性和顺序关系。C++11 定义了六种内存顺序枚举值,分别是memory_order_relaxed、memory_order_consume、memory_order_acquire、memory_order_release、memory_order_acq_rel和memory_order_seq_cst。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它们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1)六种内存顺序枚举值介绍

①memory_order_relaxed:这是最宽松的内存顺序,它只保证操作的原子性,不保证任何顺序性和可见性。在这种内存顺序下,编译器和处理器可以对内存访问进行任意的重排序,只要不改变单线程程序的语义。例如:

std::atomic<int> x(0);
std::atomic<int> y(0);

void thread1() {
x.store(1,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y.store(2,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void thread2() {
int a = y.load(std::memory_order_relaxed);
int b = x.load(std::memory_order_relaxed);
std::cout << "a = " << a << ", b = " << b << std::endl;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1中对x和y的存储顺序以及thread2中对y和x的加载顺序都可能被重排。因此,thread2输出的结果可能是a = 2, b = 1,也可能是a = 0, b = 0,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memory_order_consume:此内存顺序保证了对原子变量的加载操作依赖于该原子变量之前的存储操作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操作依赖于另一个原子操作的结果,那么这两个操作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例如:

std::atomic<int> x(0);
int data = 0;

void thread1() {
data = 42;
x.store(1,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void thread2() {
int a = x.load(std::memory_order_consume);
if (a == 1) {
int b = data;
std::cout << "b = " << b << std::endl;
}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2中对data的访问依赖于x的加载结果。由于x的加载使用了memory_order_consume,因此可以保证thread2能够看到thread1中对data的赋值。

③memory_order_acquire:该内存顺序保证了在当前线程中,所有后续的读操作必须在本条原子操作完成后执行。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以memory_order_acquire的方式加载一个原子变量时,它可以确保在此之前其他线程对该原子变量的所有修改都已经可见。例如:

std::atomic<int> x(0);
int data = 0;

void thread1() {
data = 42;
x.store(1,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void thread2() {
int a = x.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if (a == 1) {
int b = data;
std::cout << "b = " << b << std::endl;
}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2中对x的加载使用了memory_order_acquire,这保证了thread2在读取data之前,能够看到thread1中对data的赋值。

④memory_order_release:此内存顺序保证了在当前线程中,所有之前的写操作完成后才能执行本条原子操作。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以memory_order_release的方式存储一个原子变量时,它可以确保在此之前对其他变量的所有写操作都对其他线程可见。例如:

std::atomic<int> x(0);
int data = 0;

void thread1() {
data = 42;
x.store(1,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void thread2() {
int a = x.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if (a == 1) {
int b = data;
std::cout << "b = " << b << std::endl;
}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1中对x的存储使用了memory_order_release,这保证了thread1对data的赋值在x被存储后对thread2可见。

⑤memory_order_acq_rel:这是memory_order_acquire和memory_order_release的组合,它同时具备这两种内存顺序的特性。也就是说,当一个操作使用memory_order_acq_rel时,它既保证了后续的读操作在该操作完成后执行,又保证了之前的写操作在该操作之前完成。例如:

std::atomic<int> x(0);
std::atomic<int> y(0);

void thread1() {
int a = x.load(std::memory_order_acq_rel);
y.store(a + 1, std::memory_order_acq_rel);
}

void thread2() {
int b = y.load(std::memory_order_acq_rel);
x.store(b * 2, std::memory_order_acq_rel);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1和thread2中的加载和存储操作都使用了memory_order_acq_rel,这保证了两个线程之间数据的正确传递和可见性。

⑥memory_order_seq_cst:这是最强的内存顺序,它保证了所有的原子操作在所有线程中都按照顺序一致性的方式执行。也就是说,所有线程看到的原子操作顺序都是一致的,就好像这些操作是按照代码顺序依次执行的一样。例如:

std::atomic<int> x(0);
std::atomic<int> y(0);

void thread1() {
x.store(1, std::memory_order_seq_cst);
y.store(2, std::memory_order_seq_cst);
}

void thread2() {
int a = y.load(std::memory_order_seq_cst);
int b = x.load(std::memory_order_seq_cst);
std::cout << "a = " << a << ", b = " << b << std::endl;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2输出的结果一定是a = 2, b = 1,因为memory_order_seq_cst保证了所有线程看到的原子操作顺序都是一致的。

(2)不同内存顺序的应用场景

不同的内存顺序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内存顺序可以在保证程序正确性的前提下,提高程序的性能。

memory_order_relaxed:适用于对顺序性和可见性要求不高的场景,例如计数器的递增操作。由于它的开销最小,因此可以在不需要严格同步的情况下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memory_order_consume:适用于当一个操作依赖于另一个原子操作的结果,且只需要保证这种依赖关系的场景。它比memory_order_acquire的同步性稍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

**memory_order_acquire** 和memory_order_release:这两种内存顺序通常一起使用,用于实现线程之间的数据传递和同步。例如,一个线程生产数据,另一个线程消费数据,生产者线程可以使用memory_order_release存储数据,消费者线程可以使用memory_order_acquire加载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和可见性。

memory_order_acq_rel:适用于需要同时保证读操作和写操作的顺序性和可见性的场景,例如在实现无锁数据结构时。

memory_order_seq_cst:适用于对顺序一致性要求严格的场景,例如在实现全局同步机制时。由于它的开销最大,因此在不需要严格顺序一致性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

3.3happens - before关系

happens - before关系是 C++11 内存模型中用于确定多线程操作顺序和可见性的重要概念。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sequenced - before、synchronized - with以及它们与happens - before的关系。

⑴sequenced - before

sequenced - before关系主要描述的是同一线程内的操作顺序。在 C++11 中,如果在代码中,操作 A 在操作 B 之前出现,那么操作 A 就sequenced - before操作 B。这意味着在同一线程中,操作的执行顺序是按照代码顺序进行的,前一个操作的结果对后一个操作是可见的。例如:

int a = 1;
int b = a + 1;

 

在这个例子中,对a的赋值操作int a = 1; sequenced - before对b的赋值操作int b = a + 1;。所以,b的值必然是 2,因为在计算b的值时,a的值已经被正确地赋值为 1,并且这个值对后续的操作是可见的。这种顺序性保证了在单线程环境下,程序的执行结果是可预测的。

⑵synchronized - with

synchronized - with关系主要用于多线程环境中,它描述了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关系。当一个线程对一个原子变量进行store操作,而另一个线程对同一个原子变量进行load操作时,如果load操作能够读取到store操作所写入的值,那么就称store操作synchronized - with load操作。例如:

std::atomic<int> x(0);

void thread1() {
x.store(42,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void thread2() {
int value = x.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if (value == 42) {
std::cout << "Read correct value" << std::endl;
}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1使用memory_order_release对x进行存储操作,thread2使用memory_order_acquire对x进行加载操作。如果thread2能够读取到42这个值,那么就可以说thread1中的store操作synchronized - with thread2中的load操作。这种同步关系确保了在多线程环境下,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能够被另一个线程正确地感知到,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见性和一致性。

⑶happens - before与前两者关系

happens - before关系与sequenced - before和synchronized - with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sequenced - before是happens - before在同一线程内的特殊情况。如果在同一线程中,操作 A sequenced - before操作 B,那么操作 A 也happens - before操作 B。这意味着在同一线程内,代码顺序决定了操作的先后顺序和可见性。

其次,对于多线程环境,synchronized - with是happens - before的一种重要体现。如果一个线程中的操作 A synchronized - with另一个线程中的操作 B,那么操作 A happens - before操作 B。例如,在上述x.store(42, std::memory_order_release);和int value = x.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的例子中,thread1中的store操作happens - before thread2中的load操作。

此外,happens - before关系还具有传递性。如果操作 A happens - before操作 B,且操作 B happens - before操作 C,那么操作 A happens - before操作 C。这种传递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sequenced - before和synchronized - with关系,来确定不同线程中多个操作之间的顺序和可见性。例如:

std::atomic<int> x(0);
std::atomic<int> y(0);

void thread1() {
x.store(1,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y.store(2,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void thread2() {
int a = x.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int b = y.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if (a == 1 && b == 2) {
std::cout << "Read correct values" << std::endl;
}
}

 

在这个例子中,thread1中对x的store操作synchronized - with thread2中对x的load操作,thread1中对y的store操作synchronized - with thread2中对y的load操作。根据happens - before的传递性,thread1中对x的store操作happens - before thread2中对y的load操作。这保证了thread2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读取到x和y的值,从而确保了程序的正确性。

happens - before关系通过整合sequenced - before和synchronized - with关系,为多线程环境下的操作顺序和可见性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和保证。它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控制多线程程序的行为,避免因并发操作而导致的数据不一致和其他问题。

四、C++11 内存模型应用实例

4.1计数器实现

在多线程编程中,计数器是一个常见的工具,用于统计各种事件的发生次数。然而,在多线程环境下,普通的计数器实现可能会出现数据竞争的问题,导致计数结果不准确。使用 C++11 内存模型中的原子操作和合适的内存顺序,可以实现一个多线程安全的计数器。下面是一个使用std::atomic实现多线程安全计数器的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atomic>
#include <vector>

std::atomic<int> counter(0);

void incrementCounter() {
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counter.fetch_add(1,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

int main() {
std::vector<std::thread> threads;
for (int i = 0; i < 10; ++i) {
threads.emplace_back(incrementCounter);
}

for (auto& th : threads) {
th.join();
}

std::cout << "Final counter value: " << counter.load() << std::endl;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std::atomic<int>类型的变量counter,并初始化为 0。fetch_add函数是原子操作,它会将指定的值(这里是 1)加到counter上,并返回counter的旧值。std::memory_order_relaxed内存顺序保证了fetch_add操作的原子性,虽然它不保证任何顺序性和可见性,但对于简单的计数器递增操作来说已经足够。因为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只关心counter的最终值是所有线程递增操作的总和,而不关心各个线程递增操作的顺序。

在main函数中,我们创建了 10 个线程,每个线程都调用incrementCounter函数对counter进行 100 万次递增操作。最后,我们等待所有线程完成,并输出counter的最终值。由于counter的递增操作是原子的,因此无论这些线程如何并发执行,最终的计数结果都是准确的。

4.2线程安全队列

线程安全队列是多线程编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数据结构,常用于实现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等场景。基于std::atomic和其他同步机制,如互斥锁(std::mutex)和条件变量(std::condition_variable),可以实现一个高效的线程安全队列。

以下是一个基于std::atomic和std::mutex实现线程安全队列的思路及代码示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include <mutex>
#include <queue>
#include <thread>
#include <condition_variable>

template<typename T>
class threadsafe_queue {
private:
mutable std::mutex mut;
std::queue<T> data_queue;
std::condition_variable data_cond;

public:
threadsafe_queue() = default;

void push(T new_value) {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mut);
data_queue.push(std::move(new_value));
lock.unlock();
data_cond.notify_one();
}

bool try_pop(T& valu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ut);
if (data_queue.empty()) {
return false;
}
value = std::move(data_queue.front());
data_queue.pop();
return true;
}

void wait_and_pop(T& value) {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mut);
data_cond.wait(lock, [this] { return!data_queue.empty(); });
value = std::move(data_queue.front());
data_queue.pop();
}

bool empty() const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ut);
return data_queue.empty();
}
};

在这个实现中,mut是一个互斥锁,用于保护data_queue的访问,确保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对队列进行修改。data_cond是一个条件变量,用于在队列有新数据时通知等待的线程。

push函数用于将新元素添加到队列中。首先,它使用std::unique_lock获取互斥锁,将新值加入队列后,释放互斥锁,然后通过data_cond.notify_one通知一个等待的线程(如果有)。这里使用std::unique_lock而不是std::lock_guard,是因为std::unique_lock更加灵活,它允许在适当的时候提前释放锁,提高程序的并发性能。

try_pop函数尝试从队列中弹出一个元素。它使用std::lock_guard获取互斥锁,如果队列不为空,则弹出队首元素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std::lock_guard会在其作用域结束时自动释放锁。

wait_and_pop函数用于在队列不为空时弹出一个元素。它同样使用std::unique_lock获取互斥锁,然后调用data_cond.wait等待队列不为空的条件成立。当条件满足时,从队列中弹出队首元素。data_cond.wait在等待时会自动释放互斥锁,避免不必要的锁竞争,当被唤醒时会重新获取互斥锁。

empty函数用于检查队列是否为空,它通过获取互斥锁来确保对data_queue的安全访问。

在这个线程安全队列的实现中,内存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斥锁的使用:通过std::mutex保证了对data_queue的互斥访问,避免了多线程同时修改队列数据导致的数据竞争问题。这符合 C++11 内存模型中对共享资源访问的同步要求。

条件变量的使用:std::condition_variable与互斥锁配合使用,实现了线程之间的同步和通信。当队列有新数据时,通过条件变量通知等待的线程,确保线程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操作,避免了无效的等待和忙轮询,提高了程序的效率和性能。

原子操作的潜在应用:虽然在这个示例中没有直接使用std::atomic的原子操作来修改队列数据,但std::mutex和std::condition_variable的内部实现可能依赖于原子操作来保证其自身的线程安全性。例如,互斥锁的加锁和解锁操作可能是通过原子操作实现的,以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的正确行为。

通过合理运用 C++11 内存模型中的同步机制,我们可以实现一个高效、可靠的线程安全队列,满足多线程编程中对数据共享和同步的需求。

五、与其他语言内存模型对比

5.1与 Java 内存模型对比

在多线程编程的领域中,C++11 内存模型和 Java 内存模型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原子操作方面,C++11 通过std::atomic模板类实现原子操作,涵盖了多种数据类型,给予开发者更为灵活的选择。例如,我们可以轻松地创建std::atomic<int> 、std::atomic<double>等原子变量,以满足不同场景下对原子操作的需求。而 Java 则是通过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下的一系列原子类,如AtomicInteger、AtomicLong等,来实现原子操作。在功能上,两者都能有效地保证基本数据类型操作的原子性,然而 C++11 的std::atomic模板类在使用上更为灵活,它可以针对自定义类型进行原子操作的实现,只要自定义类型满足一定的条件。

谈及内存屏障,C++11 中的内存顺序(如memory_order_release、memory_order_acquire等)起到了类似内存屏障的作用,通过对原子操作的内存顺序进行精确控制,从而确保多线程环境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见性。例如,当一个线程以memory_order_release的内存顺序存储一个原子变量时,它可以保证在此之前对其他变量的所有写操作都对其他线程可见。而 Java 内存模型中,volatile关键字和synchronized关键字起到了内存屏障的作用。volatile关键字确保了对变量的写操作会立即刷新到主内存,读操作会从主内存中读取最新的值,从而保证了变量的可见性;synchronized关键字则不仅保证了线程安全,还建立了一个happens - before关系,相当于一个全功能的内存屏障。

在可见性方面,C++11 内存模型通过happens - before关系以及合理使用原子操作和内存顺序来保证可见性。例如,当一个线程对一个原子变量进行store操作,而另一个线程对同一个原子变量进行load操作时,如果load操作能够读取到store操作所写入的值,那么就称store操作synchronized - with load操作,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见性。Java 内存模型则通过主内存和工作内存的交互模型,以及volatile关键字和synchronized关键字来保证可见性。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存,变量的读取和修改都在工作内存中进行,而工作内存中的变量需要定期同步到主内存中。使用volatile关键字修饰的变量,对其的写操作会立即同步到主内存,读操作会从主内存中读取最新的值,从而保证了可见性;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的代码块或方法,在进入和退出时会进行工作内存和主内存的同步,也保证了可见性。

从相同点来看,它们都致力于解决多线程编程中的数据一致性和可见性问题,并且都通过一些机制来防止指令重排对程序正确性的影响。例如,C++11 的内存顺序和 Java 的内存屏障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令的重排。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点。C++11 内存模型相对更加底层和灵活,给予了开发者更多的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开发者需要对内存模型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使用。例如,在使用std::atomic进行原子操作时,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内存顺序,否则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而 Java 内存模型则相对更加高层和自动化,通过volatile和synchronized等关键字,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多线程安全,对开发者的要求相对较低。例如,使用volatile关键字修饰变量,开发者无需过多关注底层的实现细节,就能保证变量的可见性。

5.2与 C# 内存模型对比

C# 内存模型与 C++11 内存模型在多线程编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C# 内存模型在原子操作上,提供了System.Threading.Atomic类来支持原子操作,主要针对整数类型。例如,System.Threading.Atomic.Add(ref int location, int value)方法可以对指定的整数变量进行原子性的加法操作。与 C++11 相比,C++11 的std::atomic模板类在数据类型支持上更为广泛,不仅支持整数类型,还支持浮点数等其他基本数据类型,以及自定义类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在内存管理方面,C# 具有自动内存管理机制,通过垃圾回收器来跟踪和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这减轻了程序员手动管理内存的负担,降低了内存泄漏和悬空指针等问题的风险。然而,C++11 虽然也引入了智能指针等工具来辅助内存管理,但在某些场景下,程序员仍然需要手动管理内存,这虽然增加了编程的复杂性,但也给予了程序员更高的灵活性。例如,在一些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中,程序员可以通过手动管理内存,更好地控制内存的分配和释放,从而提高程序的性能。

在性能和灵活性方面,C++11 内存模型由于其对底层的直接控制能力,在性能上往往具有优势。例如,在实现一些高性能的多线程算法或数据结构时,C++11 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内存顺序和原子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同步开销,从而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同时,C++11 的内存模型给予了开发者更多的自由,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内存管理和同步方式。而 C# 虽然在易用性和内存管理的安全性上表现出色,但在一些对性能要求苛刻的场景中,可能会因为自动内存管理机制和相对较高层的抽象而稍显不足。例如,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在处理大量短期对象时。

在多线程编程中,C++11 内存模型在性能和灵活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 C# 内存模型则在易用性和内存管理的安全性上更胜一筹。开发者应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内存模型。

   
次浏览       
相关文章

深度解析:清理烂代码
如何编写出拥抱变化的代码
重构-使代码更简洁优美
团队项目开发"编码规范"系列文章
相关文档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软件重构v2
代码整洁之道
高质量编程规范
相关课程

基于HTML5客户端、Web端的应用开发
HTML 5+CSS 开发
嵌入式C高质量编程
C++高级编程

最新活动计划
SysML和EA系统设计与建模 1-16[北京]
企业架构师(业务、应用、技术) 1-23[北京]
大语言模型(LLM)Fine Tune 2-22[在线]
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2-27[北京]
OpenGauss数据库调优实践 3-11[北京]
UAF架构体系与实践 3-25[北京]
 
 
最新文章
.NET Core 3.0 正式公布:新特性详细解读
.NET Core部署中你不了解的框架依赖与独立部署
C# event线程安全
简析 .NET Core 构成体系
C#技术漫谈之垃圾回收机制(GC)
最新课程
.Net应用开发
C#高级开发技术
.NET 架构设计与调试优化
ASP.NET Core Web 开发
ASP.Net MVC框架原理与应用开发
成功案例
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 DotNet企业级应用设计与开发
日照港集 .NET Framewor
神华信 .NET单元测试
台达电子 .NET程序设计与开发
神华信息 .NET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