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软件工程组织

中国cmm实施手记

  企业评估概况

  截止2002年2月5日,中国软件企业通过cmm评估的基本情况如下:   

东软cmm手记

  实施原因:

  国内东软从1991年开始,从事国际业务和外包业务,1997年开始介入外方核心业务的开发。1999年底,在东软给日方一家汽车公司客户提交开发的音响导航系统项目,从用户开始验收到最终提交,整个过程大约出现了2000多个bug。于是日方提出要求,东软必须两年内进一步规范组织软件过程。这是促进东软下决心导入cmm的最大原因。

  实施过程:

  (1)1999/10-12,组成3人小组sepg (软件工程过程组),讨论cmm一些原则性要求的具体含义,并思考如何将其理论变为可操作的程序和步骤。
  (2)2个月后,按照cmm2级的标准对整个东软做了一次诊断,查找发现问题,按百分计,打分为44。
  (3)按照诊断,发现2级不能覆盖东软所重视的设计、测试、编码等重要环节,于是,决定研究cmm3。
  (4)此后,东软抽调了11名兼具开发能力和管理背景的人员、花费了2个月的时间投入cmm 3级研究。
  (5)2000年3月,自评估为2.5级,确定一个小项目作试点,引入cmm2。并确定不用咨询公司。
  (6)2000/7,美国主任评审员frank对项目做了cmm2预评估,赞扬有非常好的评审材料。
  (7)2000/9,note项目通过cmm2的评估。被“提问”的note项目小组成员有12人。
  (8)2001/5,frank作了cmm3的预评估。
  (9)2001/6,frank为东软做了cmm3的评估。此次“提问”的人员包括高级管理者1人、中层经理3人,项目经理4人,分析和设计人员10人,编码与单体测试人员12人,测试人员11人,质量保证和配置10人,共计51人。
  (10)2001/6/26,东软通过cmm 3评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cmm3的软件企业。

  实施经验:

  东软股份总经理王勇峰认为,“cmm实施,定位在苦练内功”。


  东方通cmm手记 
 
  实施原因:

  主要从内部因素考虑。1998年公司从系统集成转型到产品的时侯,hp公司帮着做一些产品包装工作,这时就想引入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中间,公司也有一些回国人员陆续引入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但不成系统性,也没有细化。从公司的中间件产品考虑,市场增大,如果不能保证质量,问题会很多,这时正好发现了cmm,它强调过程的逐步改进,也很成系统。所以,公司打算正式引入cmm。

  实施过程:

  从2000年上半年了解到cmm,前期准备收集资料,参加培训、讲座,2000年10月下决心做。咨询公司当时接触到两家,后来比较之后确定了力友和,主要是力友和对需求的反应比较及时,配合也比较好。
  全公司当时共有4个项目组,其中有3个参与了评估。没有参与评估的也部分地引入了cmm,但主要抓两头,一是需求,二是最终测试。其它3个小组都全面引入cmm,后来的评估也很顺利,国外企业一般评估的时间为12-18月居多,但东方通从2000年10月开始做,真正做也就半年,11月与力友和草签,12正式开始。项目小组进入是2001年4、5月份,当时相关文档才出来,小组也才正式做。然后是2001年12月通过评估。2002年打算先用半年时间慢慢消化,并向cmm3过渡。

  实施体会:

  开发人员一般不会抵触。因为本身也有认识,如果前期不保证质量,后期会很累,所以认识比较统一。但具体实施中,也还需要不断地推进和强化。
  要从实用主义出发做文档,做必须的、需要的文档。此外,还需要开发一些小工具作以配合。
  项目经理很重要,但并不是技术最高的人最适合做项目经理,他的职责主要在项目管理方面。
  最深的体会是:企业管理最难的是从无序到有序,只要跨过这个状态,由好到更好也许会更容易些。所以,在这个程度上,2、3级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咨询评估——浮出水面

  在企业开始研究cmm之际,cmm咨询公司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并日趋活跃。

  针对咨询机构的问题,除了负责态度和业务水准外,更多地集中到以下几点:

  评估费用——cmm背后的巨大市场

  在同企业的沟通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评估费用的昂贵。就这点,我们相继采访了jbm和力友和公司。jbm的丛斌博士介绍说,cmm的费用主要花费在四个方面:培训、监督、预评估和正式评估。培训和监督视企业而定,但过级企业必须通过有sei授权的主任评估师的预评估和正式评估,后两部分费用较高,特别是正式评估。此外,评估费用的高低也同主任评估师的经验和身价有关。例如,同一个等级的评估,请ron博士做主任评估师可能就要比其它主任评估师高1~2倍。

  力友和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如果单纯指一次正式评估过程的费用,主要包括评估费和评估师到现场的交通费及接待费,一般在5万美元左右;人们通常所说的评估一般包括咨询费用、预评估费用以及正式评估费用。一般企业实施cmm2的咨询评估费用在几十万元不等,费用依据企业规模会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大部分咨询公司需聘请国外评估师,通常cmm2费用在百万元以上,这尚不包括企业为评估所进行的过程改进所花费的人力物力。

  主任评估师

  全世界的主任评估师共有300多名。但国内目前还没有自已的主任评估师,所以,cmm的费用就很难大幅度降下来。

  主任评估师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1)对主任评估师的背景要求比较多。首先是计算机相关类硕士学位,有很好的英文水平,对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有很好的经验;(2)至少参加过两次认证;(3)参加sei匹森堡总部的15天的认证;(4)独立做过一次评估。

  2002年,按正常预计,国内将出现8位主任评估师。其中,力友和有5位,北航软件工程研究所有2位,新世纪质量认证中心1位。此外,到2002年6月份之前,jbm公司也将有2位美籍咨询师通过主任评估师。这样,国内咨询公司中共计有10位sei授权的主任评估师。这对国内评估过程的缩短、评估费用的降低都将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问题2:如何找到适合做质量控制的人员?
  ron:这是一个时间认识的问题。做好cmm工作关键是个人意愿。开始时,可以从企业内部选择一些对此有认识和积极心的开发人员来做cmm,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外部招聘新人来做。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内部的项目经理可以直接转至cmm,但或许有人会不愿意,采用高压政策是起不到很好、很持久作用的,这应当从工资、待遇等方面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我自已和周围的许多同事,本身熟悉多种语言,也曾是非常优秀的开发人员。但后来转行做软件质量控制。就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改变一个人容易,但要将其变成企业的文化,并最终影响到所有人,这确实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按行业来讲,美国开始是国防部采用cmm,后来推广到其它政府机构。以后当政府机构的项目进行招标时,过了cmm3级的企业就能很快争取到项目,这样其它的一些企业也慢慢地跟进过来。
  其实,当一个企业的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时,其混乱度也随之增高。it变成一个大部门,为节资,就可以考虑采用cmm。在中国,开始会有一些领头羊的企业,既然要领头,那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些。因为许多经验性的东西都需要从头摸索。刚开始时是比较困难的。

  问题3:什么人适合做cmm人员?
  ron:初期时,公司需要指定人来做cmm,而且要对这些人员培训。保证每个企业都有sqa和sepg。小的企业,100人以下,1个专职人员就足够了。sqa、sepg人员需要最少3天以上的专门培训。正规的cmm培训班毕业出来的学员其实就是非常好的cmm人员。
  究竟哪些人适合做sqa和sepg?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一定要最好的程序员,但必须要熟悉本行业软件。因为cmm中用到一些工具或技术。相比而言,有一些管理或软件工程思想的项目经理可能更适合些。
  (2)这些人必须有一个共识:软件开发核心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sqa和sepg。
  最终影响cmm实施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是一件事:持之以恒。中国企业属于封闭式的。要改变企业文化难度比较大。欧洲的企业,也同样存在封闭问题。实施cmm过程的人其实就是改变人观念的人,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

  问题4: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公司怎样系统地实施cmm?
  ron:经过很多案例后,sei认识到:过程改进需要人力投资,投资比例大约在1.5%-2%之间。一般美国公司投入的人力大约在总员工数的2%,大的企业会超过5%。如果是专人负责,比如100人的企业,由1-2人全职负责就可,但其它人也要参与。当然,这是一个比例,如果公司没有全职负责人,那所有员工抽出2%的时间同样也可以达到。
  这是一个相对值,但效果非常明显。和实施cmm前相比,只要用2%的人力投资,项目中较大的费用会减少30%、开发时间会节省60%左右。美国人是非常看重现实效益的,从美国公司实施cmm的情况看,他们非常乐意投入这2%的投资。

  问题5:中国程序员普遍认为,做程序开发有发展,做质量管理没前途,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ron:初期时,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吸引人才投入到这项工作。例如,提高待遇。并尽可能地启用一些优秀的人才来实施这项工作。这样,人们从思想上就不会轻视cmm,表现在做法上就是不简单排斥。另外,如果可能,联合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成立类似“过程改进联盟”之类的组织。亚洲有sepi联盟,香港也有类似的组织。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提升社会影响和声誉。我也可以作为中国cmm与美国sei方面的桥梁,起到一定的沟通与推进作用。

  问题6:引入cmm,虽长期投资少,但短期成本很高,怎么改变管理层对此的顾虑?
  ron:引入一个项目,时间是很重要的。要实施,就必须从项目开始时就引入cmm,这样项目开发时间和进度不会太受影响。但如果是项目中间临时引入cmm,势必打乱项目原始的进度。
  公司主管是从企业的整个角度来考虑。但有2件事会促使企业下决心来实施cmm:(1)被动式,这种企业必须等问题积累得太多,比如人员流动频繁、财政赤字很多等等,而且这些问题已经确实在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为了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主管会考虑下决心投入这部分资金;(2)主动式。认为cmm的实施是个机会,可以避免犯同类错误。这就像美国的花旗银行,当时虽然已经是银行类的龙头老大,但为了在internet信息时代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仍然决定实施cmm。但实施后的效果证明,其它银行与花旗的差距已经更大。
  实质上,管理层的态度是一个根本性的关键问题。如果高层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那cmm的实质肯定会失败。只要当高层下定决心时,他才会领导整个企业重视起来,持之以恒地将cmm实施引向成功。
  美国很常见的现象是,公司领导提出目标,经理们则是为帮助上层完成、实现这个目标。所以,经理们的行动也需要上层的支持。我想中国也是同样吧。

  问题7:正常情况下12人、一年的项目,却要求6个人、半年的时间完成,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好cmm?
  ron:先自我评估。12个月的项目,6个月能完成吗?如果这样,那靠得更多的是英雄主义者加班完成,而且还要源源不断地英雄主义。这种情况短期可能会存在,但这个英雄1年可以这么做,可以持久到3年时间吗?对于一个企业,采用这种模式,那他必须不断地寻找新英雄,这迟早是企业发展的陷阱。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的流动率会很高的。
  12人项目6个人来做,这属于一种商业行为。社会上也有这样的成功范例,例如麦当劳,就采用这种模式。但是麦当劳的员工,很少有人将此当作一个终身的职业。所以,待遇低,劳累多,短期的临时工,而且此中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行为。有时候,软件企业也遇到这样的商业决定,这用于创业阶段免不了。而且,美国创业阶段的公司也很少有人做cmm。但要持续、规模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规模化、规范化的需求。
  硅谷也有这样的例子。很多技术人才,不分昼夜的做项目或完成一件产品,没有家庭、没有电影,没有任何娱乐。这些人的想法也是短期的,用3年赚到下半辈子的钱,然后跳槽到一些大学去做教师。因为他们也知道,体力脑力的透支根本是不能长久的。
  如果作为一家企业,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则是非常危险的。
  一些大企业,可以分成几块或几个部门来做。例如,印度一个较大的军工企业pci,就是这么做的。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做,现在整个企业都是5级。大企业有多个项目时,也可以选1-2个项目来做试点。需要用试点解决两个问题:(1)找到适合本企业的方法;(2)用事实证明,引入cmm的好处,如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时,就可以大规模应用于企业了。
  对于不考虑证书的企业,可以考虑局部引进。例如,对于一般软件,开发人员很少时,可能需求很重要,这样可以局部引进需求。而对于重大项目,客户的需求已做得非常清晰时,测试和质量控制可能会更重要些。但这些必须活学活用,针对企业的某个薄弱点来连级实现,不过,必须非常小心。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cmm的实施关键和着重点都要因企业而宜,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这里没有一个定论。

  问题8:做订单和做产品的企业,实施cmm时有什么差异?
  ron:从cmm来说,两者都是过程,应该是一样的。cmm大框架一样,但量体裁衣,不可能个个都一样。象规模不一样的大、小企业,军工、航空企业、金融通信企业,可能具体都不一样。但总体而言,原则上是相同的。
  做cmm所有文档,有一天你会感觉越简单越好。就象一个dvd的按钮手册一样,太厚,虽然详细,但不见得就是好事。所以,实施cmm也一样,越简单、越实用、越有针对性越好。

  问题9:对于3级企业来说,数据达到什么标准就算是符合3级的要求?
  ron:定义不是很清楚。项目管理要求6月1号做出来,这时,2级或许不一定能达到,而企业达到3级时,评估会达到这样的程度:最好的项目完成日期为7月1日,最差到5月1日,也就是说,这时企业已经具有了可预见性。而达到4级时,面对这个问题,会有各种各样地数据证明,具体到精确哪一天能实现到某种程序。3级侧重于收集数据,但使用和分析数据的成分少一些,而4级更多于分析,所以信息也就更准确些。

  问题10:中国加入wto后,管理层决心很大,但做起来又急于求成。管理层的态度对质量管理人员的难度和压力很大。这种情况怎么办?
  ron:有两个方法:一是对企业高层进行培训,以使其改变观念。美国企业就是如此做法,刚开始推行cmm时,其副总以上职位者最少也要做2天的培训。第二,最好用其它企业的成功数据来说话,证明实施cmm的重要性。而且,就美国的实践证明,通过相应级别评估的企业拿到订单的几率越大,回报率也较好。

  七、尾 声

  在过去的2001年,中国互联网经过一轮泡沫的沉重打击后,软件业又成为了新的希望,甚至2001年本身也被业界欢呼定义为“软件年”。细观之下,确定有很多的好势头:金蝶在香港创业板的上市成功、用友不失时机地也在国内主板成功上市,并在上市第一天就创造了发行神话;软件出口联盟的相继成立。
  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究竟处在了什么阶段,就象ron博士所说的那样,无论如何,不要给国外人一种“中国软件业刚起步”的印象。打造中国的品牌,推动中国的软件产业,依靠国外的“圣经”,依靠几个国内专家、几个国内企业,都不可能塑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大厦。
  cmm算是提供了一个诊治顽疾的方法,但在中国是否真有实效,必须在认认真真服完药后,等待一段才能明白。这期间,埋头做事、修炼内功,是全体业界、所有软件企业、个人、咨询机构最应该秉持的态度。



版权所有:UML软件工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