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需求 |
1. 接收需求分析结果,确定功能和非功能需求(性能、可靠性、扩展性、安全) |
问题定义 |
2. 分析风险(时间、人员、技术、成本),识别高风险的需求列表,按照风险先级排序,选择架构要考虑的关键需求。 |
架构分析 |
3. 建立领域模型,基于领域对象和关系,深入对业务的理解,
4. 然后参考可复用的分析模式,对问题进行展开分析,
5. 确定分析机制:有哪些方面应该作为要考虑的因素,例如持久化、分布式、安全…
6. 关键用例实现:基于分析机制,选择关键的用例,从分析的角度对用例进行实现,包括结构实现和行为实现。 |
逻辑架构设计 |
7. 确定设计元素:确定有哪些元素属于设计考虑的范畴,
8. 确定设计机制:基于分析机制,确定设计策略,并建立通用的设计方案。
9. 分层设计:对系统进行分层(例如典型的表示层、业务层、实体层),并对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的内容进行定义。
10. 划分子系统:基于高内聚和低耦合,按照功能划分子系统,
11. 接口设计:设计子系统的接口,包括接口通信机制、接口数据,并对接口的性能、可靠性和扩展性进行设计。 |
物理架构设计 |
12. 映射实现机制:考虑实现机制(开发约束和规范),把设计机制映射到实现机制,
13. 设计组件:划分组件,设计组件对逻辑设计要素的封装和接口。
14. 设计部署:确定系统的分布节点、网络连接和组件的部署。 |
架构验证 |
15. 原型测试:为架构开发原型,并对原型进行测试。
16. 虚拟运行:把开发完的系统模拟真实的运行环境,进行仿真测试。
17. 架构评审:确定架构质量指标,然后基于设计文档和模型评审架构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