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色戒》引发的对用户体验设计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以一种方式理解最近正在火热上演的电影《色·戒》的女主角王佳芝:这个角色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动机:首先她演出了一台舞台剧,发现自己能扮演别人的角色。于是她貌似闹剧般用演技去刺杀易先生,甚至失了身。
失败之后她失去方向,游荡。
父亲无法供她出国,来到上海,寄宿在姑姑家,成了个局外人。为了给自己找个角色,她回到学校去学并不喜欢的日语,生命迷失。
因此,当她在上海再次找到组织的时候,她马上活了过来,组织的领导还夸她:虽然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但是好就好在,只把自己当作麦太太,从生到死。
无论在电影中、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寻找角色的过程,其实就是想知道“我是谁”的过程,这是个需要我用一生去解决的问题。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些关于用户体验设计师到底是谁的思考。
一、我们是水
追根溯源,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用户体验?
当我在用户体验部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路人甲突然问我:什么是用户体验?
我说:用户体验就是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用户调研....
甲说:我不想知道这些,你说的是用户体验设计在做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是用户体验。
我惊出一身冷汗。脑子飞快地旋转……在这样的一个部门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是却不能马上回答这个最简单问题。还好,我急智地用自己的话总结了一下:
用户体验就是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时产生的所有感觉。
之后,我看到网友木的对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经典比喻:用户体验设计好比鱼缸里的水。
水无色无味,又无处不在,它时刻服务鱼的需要,给鱼儿提供活动的空间。为了更好的满足鱼,需要经常迭代,给水升级。我觉得“鱼缸里的水”这个比喻也很恰当地说明了用户体验设计的性质和作用。
之后我又问自己,“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当然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设计。就好像商店里的老板会说“顾客是永远的上帝”。问题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除了是一个响亮而动听的口号,是否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着实际的意义?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无法正常继续自己的工作,我会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不想浪费生命。
还好,当我在百度空间里写下第一篇阅读笔记时,我找到了答案——节约成本——这就是为什么要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最简单直接的原因。
为公司节约开发成本,为用户节约学习成本。为公司的开发节约时间成本,为用户的学习节约时间成本。
目的:最后让用户感觉良好。
这样一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就不但是一个意义上的指向,更是一个实际工作中可采取的策略。
一切为了鱼,我们是为鱼服务的水。这是我对用户体验设计师的第一个角色定位。
二、我们是线
单靠一个角色,无法完成一部电影,也无法完成一个项目。作为一名成熟的设计师,对角色的定位,不应只考虑“我是谁”,更应该考虑“我在团队中是谁”。
因为,在一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和部门内部各个工种的同事共事,与信息架构师、视觉设计师、用户调研、文字主管、界面工程师等进行配合。
只有各个角色都尽到全力,分解到力量才会形成合力,项目才能顺利完成。
这个时候我发现,我是在扮演线的角色。我用自己把各个角色串起来。
三、我们就是用户体验
我们是鱼,我们是线,这些是在工作性质上对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角色定位。接下来,我想说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角色感”。
我们是用户体验。
当我以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身份去与各个工作部门打交道。与产品经理、程序开发等等兄弟部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只是代表我自己。我的背后,是一个部门的整体形象。我的表现代表了整个部门的表现,于是我成了用户体验的化身。
而当我因为一个项目参加到别的公司的发布会,当我看到自己参与过的产品能够扬眉吐气地在用户面前展示的时候,我为自己的公司感到骄傲。为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感到骄傲。我就是公司,我就是用户体验部门,我就是用户体验部门所在的公司。
只有有了这样的角色感,才能够做好自己的专业,交足功课,让演出到位,产品成功。
所以,不得不提最近大家都在谈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之间存在的问题。我自始至终不觉得这是一个矛盾。同是团队中的一分子,我觉得力与力不应该产生互相抵消的效果,而应该是1+1>2的合力、爆发力。
就像一部电影,它的成功绝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成功,而是团队集体发力的成果。同样,一个产品的成功,也需要团队集体合力来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