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软件工程组织

OO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者: 晨光(Morning)

   OO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的体会,试图对此做一个简单的探讨。至于更为深入、细致、完整的讨论,大家自当查阅相关书籍。此外,本文没有提及OO的负面影响。

  这里采用了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方法。

  让我们来考虑一种极端的、也是最简单的情况,一个系统中只有一个类。

  此时,将类的属性和对属性的操作绑定在一起,使得用这种方法描述的系统,更自然、更具逻辑、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这使我们在从物理世界到软件世界的建模变得相对容易。同时也使实际编写的代码更具可读性。除此以外,OO所带给我们的并不比此前的任何一种程序设计方法要多多少。对于易于建模,其实是相对的。对于可读性,甚至可以认为并非是OO所带给我们的,一个缺乏经验的programmer,使用OO同样会写出糟糕的代码来。另外,当所有这些,经过compiler加工之后,便又回到了“原始社会”,在那里,OO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

  当系统变得稍微复杂一些时,出现了多个具有横向关系的类(即不考虑继承关系,至于继承则要在晚些时候再提到),OO世界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类间关系(另一个当然是类本身了),便出现了。它会以各种可能的形式,渗透在整个系统所包含的类中:类中含有对另一个类的引用,类中方法的参数和返回值具有另一个类的类型,等等。

  此时,类的对外接口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对类属成员可见性的控制,使它更适于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作为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在软件世界中的对应物,类对外表现着一定的功能,它是半封闭的,并保持一定状态(通过类属数据体现)。当外界某个条件触发其功能时(也被称作消息传递机制),它对其自身属性的操作,使之从一种状态迁移到另一种状态。另外,由于前述类间关系的存在,它也可能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类所提供的接口,触发这些类的功能,进而改变它们的状态。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一个OO系统中都相当普遍,功能的触发以及由耦合所产生的“链式”反应时常会发生。

  让我们再来考虑另一种复杂度相当的情况,在这个系统中只包含两个具有纵向关系的类。

  此时,OO的一个重要特性——继承,登场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所能看到的是重用性。把易于复用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从一个类中抽取出来,放入另一个类。前者称为派生类(或子类),后者称为基类(或超类)。当系统加进第三个类,并且也需要基类中的代码时,它可以选择从基类派生,并对派生后的行为和属性做必要的定制(overloading/overriding)。对于一个持续发展的软件系统而言,可重用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从概念上讲,这种重用的方式,较之传统的类似平面结构的库函数而言,也更自然,更易于维护。

  将前述两种情形合并,得到了最一般的,也是最复杂的情形,一个系统中包含多个类,它们彼此间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没有任何关系。

  此时,OO所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底耦合。在引入继承后,对于某个基类而言,系统其余部分可能与之保持着某种联系。但对于这些部分,它们只需知道基类即可,而无需认识其派生类。所以,当派生类发生改变时,一般而言,系统其余相关部分是无需改变的。同时,当引入OO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多态之后,一切变得妙不可言。因为,重载基类的虚函数,外部调用这些函数的代码无需改动,便会出现不同结果。

  此外,对于总是和耦合一起出现的内聚,其实在前面第一种情况中,就可以看到。类中数据在类范围内是“全局”的,它们在类范围内,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被引用。软件工程中的耦合和内聚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得到了对应实现。这使我们从设计到实现的过渡,变得相对容易。

  在前面提到的最后一种情形中,类的封装性的作用也变得更为突出了。因为,你可以通过控制类属成员的可见性,使系统耦合得到适当降低,系统其余部分只需要知道它们该知道的信息就可以了。

  最后指出一点,知道这些,并不等于你永远不会犯错误。尽管你或许深谙理论,却也难免时常会在代码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这就好像,你看懂了某个数学定理并看懂了其证明过程,为其精妙的思路所叹服,并深以为然。但你可能仍然无法很好的运用它,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只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你的大脑,成为你的习惯性思维之后,你才算得上是一个经验丰富的programmer。这代表你具有了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嗅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原文出处:http://morningspace.51.net/,moyingzz@etang.com    

版权所有:UML软件工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