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谈面向对象编程(OOP)时所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有人认为任何采用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都是面向对象的。有人把它作为术语来描述一种特别的进程间通信机制。还有人使用这个词汇是另有深义的,他们其实是想说:“来啊,买我的产品吧!”我一般不提OOP,但只要提到,我的意思是指使用继承和动态绑定的编程方式。
--《C++沉思录》
《C++沉思录》说的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大家对面向对象的回答已经是众口一词:封装、继承和多态。大家都知道,在面向对象中,一辆汽车是一个对象,汽车这个概念是一个类。汽车有漂亮的外观,把各种内部原理都隐藏起来了,司机不必知道它的内部工作原理仍然能开车,即使汽车随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对司机也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封装的好处。
汽车是交通工具的一种,汽车是一个类,交通工具也是一个类,而交通工具类包括了汽车类,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就是继承关系,我们可以说汽车类继承了交通工具类,汽车类是交通工具类的子类,交通工具类是汽车类的父类。
作为交通工具,它肯定可以运动(move),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就起到了交通的作用。轮船是一种交通工具,所以轮船类也是交通工具类的子类。同样是运动,轮船的运动和汽车的运动方式肯定有所不同,这样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样的功能就叫多态。
关于对象:对象就是某一具体的事物,比如一个苹果, 一台电脑都是一个对象。每个对象都是唯一的,两个苹果,无论它们的外观有多么相像,内部成分有多么相似,两个苹果毕竟是两个苹果,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对象可以是一个实物,也可能是一个概念,比如某个苹果对象是实物,而一项政策可能就是一个概念性的对象了。
关于类:对象可能是一个无穷的集合,用枚举的方式来表示对象集合不太现实。抽象出对象的特征和功能,按此标准将对象分类,这就引入类的概念。类就是一类事物的统称,类实际上就是一个分类的标准,符合这个分类标准的对象都属于这个类。当然,为了方便起见,通常只需要抽取那些,对当前应用来说是有用的特征和功能。
关于抽象类:类是对对象的抽象,比如,苹果是对所有具体的苹果的抽象。如果我们对苹果这个类进行一步抽象,可以得到一个水果类。这种对类本身进行抽象而得到的类,就是抽象类。抽象类不像普通类,它是没有对象与之对应的。像苹果类,你总是可以拿到一个叫苹果的东西,而对于水果类,根本没一个真正叫水果的东西。你可以说一个苹果是一个水果,从逻辑上讲没有错,但没有什么意义。一般在程序中,抽象类是不能实例化的。
关于面向对象:面向对象就是以对象为中心。为什么不说是面对类,而说是面向对象呢?类是对象的集合,考虑类实际上也是在考虑对象,有时甚至并不严格的区分它们。所以说面向对象一词比面向类更确切。
既然以对象为中心,面向对象所考虑的内容自然是对象、对象间的协作、对象的分类、类之间的关系等等,由此引申了出几个重要的概念。
1. 封装
what:对象也有隐私,对象的隐私就是对象内部的实现细节。要想对象保持良好的形象就要保护好对象隐私,所谓的封装其实就是保护对象隐私。当然,没有人能完全隐藏自己的隐私,比如你去转户口时,你不得不透露自己的家庭信息和健康状况。另外,在不同的场合所透露隐私的数量也不一样,朋友和家人可能会知道你更多隐私,同事次之,其他人则知道得更少。面向对象也考虑了这些实际的情况,所以像C++之类的语言有public/private/protected/friend等关键字,以适应于不同的情况。
why:封装可以隔离变化。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内部实现是容易变化的,比如电脑在不断的升级,机箱还是方的,但里面装的CPU和内存已是今非昔比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变化所影响的范围是可以控制的,不管CPU怎么变,它不应该影响用户使用的方式。封装是隔离变化的好办法,用机箱把CPU和内存等等封装起来,对外只提供一些标准的接口,如USB插口、网线插口和显示器插口等等,只要这些接口不变,内部怎么变,也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方式。
封装可以提高易用性。封装后只暴露最少的信息给用户,对外接口清晰,使用更方便,更具用户友好性。试想,如果普通用户都要知道机箱内部各种芯片和跳线,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到现在为止我甚至还搞不清楚硬盘的跳线设置,幸好我没有必要知道。
how:在C语言中,可以用结构+函数来模拟类的实现,而用这种结构定义的变量就是对象。封装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隐藏内部行为,即隐藏内部函数,调用者只能看到对外提供的公共函数。其二是隐藏内部信息,即隐藏内部数据成员。现在都建议不要对外公开任何数据成员,即使外部需要知道的数据成员,也只能通过函数获取。
在C语言中要隐藏内部函数很简单:不要它把放在头文件中,在C文件中定义时,前面加static关键字,每个类放在独立的文件中。这样可以把函数的作用范围限于当前文件内,当前文件只有类本身的实现,即只有当前的类自己才能看到这些函数,这就达到了隐藏的目的。
在C语言中要隐藏数据成员较为麻烦,它没有提供像C++中所拥有的public/protected/friend/private类似的关键字。只能通过一些特殊方法模拟部分效果,我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利用C的特殊语法,在头文件中提前声明结构,在C文件才真正定义它。这样可以把结构的全部数据信息都隐藏起来。因为外部不知道对象所占内存的大小,所以不能静态的创建该类的对象,只能调用类提供的创建函数才能创建。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不支持继承,因为子类中得不到任何关于父类的信息。如:
头文件:
struct _LrcPool;
typeef struct _LrcPool LrcPool;
LrcPool* lrc_pool_new(size_t unit_size, size_t n_prealloc_units);
void* lrc_pool_alloc(LrcPool* thiz);
void lrc_pool_free(LrcPool* thiz, void* p);
void lrc_pool_destroy(LrcPool* thiz);
C文件:
struct _LrcPool
{
size_t unit_size;
size_t n_prealloc_units;
};
LrcPool* lrc_pool_new(size_t unit_size, size_t n_prealloc_units)
{
LrcPool* thiz = LRC_ALLOC(LrcPool, 1);
if(thiz != NULL)
{
thiz->unit_size = unit_size;
thiz->n_prealloc_units = n_prealloc_units;
}
return thiz;
}
|
其二是把私有数据信息放在一个不透明的priv变量中。只有类的实现代码才知道priv的真正定义。如:
头文件:
struct _LrcBuilder
{
LrcBuilderBegin on_begin;
LrcBuilderOnIDTag on_id_tag;
LrcBuilderOnTimeTag on_time_tag;
LrcBuilderOnLrc on_lrc;
LrcBuilderEnd on_end;
LrcBuilderDestroy destroy;
char priv[1];
};
C文件:
struct _LrcDumpBuilder
{
FILE* fp;
};
typedef struct _LrcDumpBuilder LrcDumpBuilder;
LrcBuilder* lrc_dump_builder_new(FILE* fp)
{
LrcDumpBuilder* data = NULL;
LrcBuilder* thiz = (LrcBuilder*)calloc(sizeof(LrcBuilder)
+ sizeof(LrcDumpBuilder), 1);
if(thiz != NULL)
{
thiz->on_begin = lrc_dump_builder_on_begin;
thiz->on_id_tag = lrc_dump_builder_on_id_tag;
thiz->on_time_tag = lrc_dump_builder_on_time_tag;
thiz->on_lrc = lrc_dump_builder_on_lrc;
thiz->on_end = lrc_dump_builder_on_end;
thiz->destroy = lrc_dump_builder_destroy;
data = (LrcDumpBuilder*)thiz->priv;
data->fp = fp != NULL ? fp : stdout;
}
return thiz;
}
|
2. 继承
what: 继承描述的是一种抽象到具体的关系。具体的东西继承了抽象的东西的特性,比如说,水果这个概念比苹果这个概念更抽象,其意义更具有一般性,而苹果这个概念则更具体,其意义更狭窄一些,在面向对象里,我们可以说苹果类继承了水果类。继承是指继承了父类的特性,继承本质是源于分类学,细的分类继承大分类的特性。
why: 继承描述了抽象到具体的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利用抽象这件武器来战胜软件的复杂性。抽象在实现中无处不在,类就是对事物的抽象,提到苹果你就想到苹果这一类事物,无需要关心其大小、颜色和成分,苹果这两个字就足够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看来老夫子已经领悟到了抽象的威力。
继承不但利用了抽象的力量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它还提供了一种重用的方式。假设我们承认下列面这个继承关系,苹果继承了水果,水果继承了食物,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食物,什么是水果,在描述苹果时,没有必要去重复讲解食物和水果的概念了,这就是重用,重用了对水果和食物两个概念的理解。
how: 在C语言中实现继承很简单,可以用结构来模拟。这种实现基于一个明显的事实,结构在内存中的布局与结构的声明具有一致的顺序。我们知道在程序描述事物的特征时,主要通过数据变量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如颜色、重量和体积等,用函数来描述事物的行为特征,和运动、成长和搏斗等。在C语言中实现继承的方式如:
struct _GObject
{
GTypeInstance g_type_instance;
volatile guint ref_count;
GData *qdata;
};
struct _GtkObject
{
GObject parent_instance;
guint32 flags;
};
struct _GtkWidget
{
GtkObject parent_instance;
guint16 private_flags;
guint8 state;
guint8 saved_state;
gchar *name;
GtkStyle *style;
GtkRequisition requisition;
GtkAllocation allocation;
dkWindow *window;
GtkWidget *parent;
};
|
继承
继承在现实世界中应用很广,在程序里也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是过度使用了。多年以前一些大师已经提出,优先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多级继承和多重继承太复杂了,失去了抽象带来的简洁性。其次是父类与子类之间共享太多信息,它们的耦合太紧密。三是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在编译时就静态绑定了,很难做到在运行时多态。
现在一般都提倡,只继承接口不继承实现,通过组合达到代码重用的目的。在《设计模式》中是这样强调的,在MS的COM里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基本上只使用接口继承,很少遇到什么麻烦,建议大家也遵循这一准则。
3. 多态
what: 尽管多态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了它所代表的意义,但还是让初学者感到多少有些神秘。多态就是完成相同功能的多种方式,比如拿动物的运动来说吧,鸟的运动通常是飞,鱼的运动通常是游,陆上动物的运动通常是跑,同是运动,但方式不一样,这就是多态。不少人对多态的回答是,允许同名函数存在。这种回答显然没有抓住多态的本质。
why: 关于动物运动这个例子,可能无法展示多态的好处。我们来考虑另外一个多态的例子,U盘。U盘的技术含量可能不是很高,有很多厂家都在设计和生产,就是说U盘有多种不同的实现,这就是U盘的多态。U盘的多态性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好处的,选择多了,你可以在价格、质量和外观等方式做出平衡,选择你中意的U盘。多态的前提是接口的一致性,否则多态造成的麻烦远胜于它带来的好处。不管U盘的体积、颜色和质量如何,它都必需遵循相应的USB标准,这些U盘在任何带USB接口的电脑上都可以使用。
how: 多态在C语言中通常用函数指针来实现,函数指针定义了函数的原型,即它的参数和返回值的描述,以及函数的意义,不同的函数可以有相同的函数原型,比如排序函数,无论是快速排序还是归并排序,它们的实现不一样,但函数原型可以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让函数指针到不同的函数实现上,这就实现了多态。下面的C语言例子:
接口:
struct _LrcBuilder;
typedef struct _LrcBuilder LrcBuilder;
typedef LRC_RESULT (*LrcBuilderBegin)(LrcBuilder* thiz, const
char* buffer);
typedef LRC_RESULT (*LrcBuilderOnIDTag)(LrcBuilder* thiz,
const char* key, size_t key_length,
const char* value, size_t value_length);
typedef LRC_RESULT (*LrcBuilderOnTimeTag)(LrcBuilder* thiz,
size_t start_time);
typedef LRC_RESULT (*LrcBuilderOnLrc)(LrcBuilder* thiz, const
char* lrc, size_t lrc_length);
typedef LRC_RESULT (*LrcBuilderEnd)(LrcBuilder* thiz);
typedef LRC_RESULT (*LrcBuilderDestroy)(LrcBuilder* thiz);
struct _LrcBuilder
{
LrcBuilderBegin on_begin;
LrcBuilderOnIDTag on_id_tag;
LrcBuilderOnTimeTag on_time_tag;
LrcBuilderOnLrc on_lrc;
LrcBuilderEnd on_end;
LrcBuilderDestroy destroy;
char priv[1];
};
|
实现一:
LrcBuilder* lrc_dump_builder_new(FILE*
fp)
{
LrcDumpBuilder* data = NULL;
LrcBuilder* thiz = (LrcBuilder*)calloc(sizeof(LrcBuilder)
+ sizeof(LrcDumpBuilder), 1);
if(thiz != NULL)
{
thiz->on_begin = lrc_dump_builder_on_begin;
thiz->on_id_tag = lrc_dump_builder_on_id_tag;
thiz->on_time_tag = lrc_dump_builder_on_time_tag;
thiz->on_lrc = lrc_dump_builder_on_lrc;
thiz->on_end = lrc_dump_builder_on_end;
thiz->destroy = lrc_dump_builder_destroy;
data = (LrcDumpBuilder*)thiz->priv;
data->fp = fp != NULL ? fp : stdout;
}
return thiz;
} |
实现二:
LrcBuilder* lrc_default_builder_new(void)
{
LrcDefaultBuilder* data = NULL;
LrcBuilder* thiz = (LrcBuilder*)calloc(sizeof(LrcBuilder)
+ sizeof(LrcDefaultBuilder), 1);
if(thiz != NULL)
{
thiz->on_begin = lrc_default_builder_on_begin;
thiz->on_id_tag = lrc_default_builder_on_id_tag;
thiz->on_time_tag = lrc_default_builder_on_time_tag;
thiz->on_lrc = lrc_default_builder_on_lrc;
thiz->on_end = lrc_default_builder_on_end;
thiz->destroy = lrc_default_builder_destroy;
data = (LrcDefaultBuilder*)thiz->priv;
}
return thiz;
}
|
类的三个层次:
类这个概念比较微妙,即使在软件开发领域,不同的人提到这个概念所指的内容也不一样。一些大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让这个概念在不同情况下,具有较准确的意义,他们建议从三个层次看待类这个概念:
1. 概念层(Conceptual)
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通常在进行领域分析时,为了建立概念模型时使用。这时使用的术语是现实世界中的术语,而不是软件开发中的术语。在这个层次,类只是一个概念,加上一些不太严谨的特征说明,甚至只有一个名称。尽管它往往与软件开发中的类一一对应,便这种映射并不一定是直接的。
2. 规格层(Specification)
在这个层次,类已经是属于软件开发范畴了,但主要关注的是类的接口,而不是类的实现。此时你可能想到它的一组接口函数,而不关心这些函数是如何实现的。
3. 实现层(Implementation)
在这个层次,我们才真正关注类的实现,此时你可能会想到一些用某种语言写成的函数体,定义的成员变量等等。
面向对象的好处:
面向对象已经征服了软件开发的绝大部分领域,近几年来出现的面向方面的编程(AOP)、产生式编程(GP)和面向组件的开发等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在某些方面大提高了开发效率,但它们并非是取代了面向对象,相反是对面向对象的补充和完善,面向对象始终稳坐第一把交椅。
面向对象到底有何德何能,它凭借什么取代面向对程呢?封装、继承和多态到底有何种魔力,吸引众多的高手去完善它,让布道者们不厌其烦的颂扬它呢?归根结底,面向对象会带来两个好处,这两个好处正是设计者们一直在追求的:
1. 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众所周知,随着硬件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人们对软件期望也越来越高,而软件复杂度又与它的规模成指数倍数增长。软件复杂度可以说是软件开发的第一大难题,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写出5000行代码,而面对100万行代码规模的软件,会有点让人觉得人的智力是多么有限。
而面向对象正是降低系统复杂度的好方法。首先它按类来组织系统,把系统分成几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又由更小的子类组成,如此细分下去直到我们能轻易实现它为此,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符合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习惯。
其次是它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来把握事物,抽象让我们用少量精力先掌握事物的共性,然后再去研究事物更具体的特性,这种逐渐细化的方法也是符合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习惯的。
2. 隔离变化。
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也是软件开发所面临的两大难题。用户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他们真正的需求,或许他们真正的需求也是在变化的。技术可谓日新月异,我们不断的发明新技术,这些技术帮我们提高了生产力。但有时新技术也会砸到自己的脚,为了运用这些新技术,我们要花更多时间学习和工作。或者说创新只是满足了少数人的乐趣,让多数人吃了苦头。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诅咒变化无济于事,面对它并搞掂它才是正途。大师也建议我们去拥抱变化,而不是逃避变化。面向对象正是拥抱变化的银弹之一,它不是尝试阻止变化的发生(对此谁也无能为力),而是努力去隔离变化。与整体比较,变化的部分毕竟只占很小的分量,如果这些变化被隔离开了,它不影响不变的部分的,变的部分独立变化,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以大大减少变化引起的麻烦。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这是面对象的精髓,也是拥抱变化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