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er   Code  
会员   
 
   
 
 
     
   
 订阅
  捐助
MongoDB使用小结:一些不常见的经验分享
 
作者:Uri Margalit 来源:InfoQ 发布于:2015-8-13
   次浏览      
 

最近一年忙碌于数据处理相关的工作,跟MongoDB打交道极多,以下为实践过程中的Q&A,后续会不定期更新补充。

1、count统计结果错误

这是由于分布式集群正在迁移数据,它导致count结果值错误,需要使用aggregate pipeline来得到正确统计结果,例如:

db.collection.aggregate([{$group: {_id: null, count: {$sum: 1}}}])

引用:“On a sharded cluster, count can result in an inaccurate count if orphaned documents exist or if a chunk migration is in progress.”

2、从shell中更新/写入到文档的数字,会变为float类型

引用:“shell中的数字都被MongoDB当作是双精度数。这意味着如果你从数据库中获得的是一个32位整数,修改文档后,将文档存回数据库的时候,这个整数也就被换成了浮点数,即便保持这个整数原封不动也会这样的。”

3、restore数据到新DB时,不要去先建索引

把bson数据文件restore到另一个DB时,需要注意:不能先创建索引再restore数据,否则性能极差,mongorestore工具默认会在restore完数据时,根据dump出来的index信息创建索引,无须自己创建,如果是要更换索引,也应该在数据入库完之后再创建。

4、DB中的namespace数量太多导致无法创建新的collection

错误提示:error: hashtable namespace index max chain reached:1335,如何解决呢?

这是DB中的collection个数太多导致,在实践中以每个collection 8KB计算(跟官方文档里说的不同,可能跟index有关系),256MB可以支持36000个collection。db.system.namespaces.count() 命令可以统计当前DB内的collection数目,DB可支持collection数量是由于nssize参数指定的,它指定了dbname.ns磁盘文件的大小,也就指定了DB可支持的最大collection数目,ns为namespace缩写。默认nssize为16MB。

如果重启MongoD并修改了nssize参数,这新nssize只会对新加入的DB生效,对以前已经存在的DB不生效,如果你想对已经存在的DB采用新的nssize,必须在加大nssize重启之后新建DB,然后把旧DB的collection 复制到新DB中。

namespace限制相关文档:http://docs.mongodb.org/manual/reference/limits/#Number-of-Namespaces

5、moveChunk因旧数据未删除而失败

错误日志:”moveChunk failed to engage TO-shard in the data transfer: can't accept new chunks because there are still 1 deletes from previous migration“。

意思是说,当前正要去接受新chunk 的shard正在删除上一次数据迁移出的数据,不能接受新Chunk,于是本次迁移失败。这种log里显示的是warning,但有时候会发现shard的删除持续了十几天都没完成,查看日志,可以发现同一个chunk的删除在不断重复执行,重启所有无法接受新chunk的shard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采用了balancer自动均衡,那么可以加上_waitForDelete参数,如:

{ "_id" : "balancer", "activeWindow" : { "start" : "12:00", "stop" : "19:30" }, "stopped" : false, "_waitForDelete" : true }

这样就不会因delete堆积而导致后续migrate失败,当然,需要考虑到这里的阻塞是否会影响到程序正常运转,在实践中慎重采用使用waitForDelete,因为发现加上它之后迁移性能非常差,可能出现卡住十几个小时的情况,外界拿住了被迁移chunk的游标句柄,这时候删除不能执行,阻塞了后续其它迁移操作。

游标被打开而导致被迁移数据无法及时删除时的日志:

2015-03-07T10:21:20.118+0800 [RangeDeleter] rangeDeleter waiting for open cursors in: cswuyg_test.cswuyg_test,
 min: { _id: -6665031702664277348 }, max: { _id: -6651575076051867067 }, elapsedSecs: 6131244, cursors: [ 220477635588 ]

这可能会卡住几十小时,甚至一直卡住,影响后续的moveChunk操作,导致数据不均衡。

解决方法还是:重启。

6、bson size不能超过16MB的限制

单个文档的BSON size不能超过16MB。find查询有时会遇到16MB的限制,譬如使用$in 查询的时候,in中的数组元素不能太多。对一些特殊的数据源做MapReduce,MapReduce中间会将数据组合为“KEY:[VALUE1、VALUE2]”这样的格式,当value特别多的时候,也可能会遇上16MB的限制。

限制无处不在,需要注意,”The issue is that the 16MB document limit applies to everything - documents you store, documents MapReduce tries to generate, documents aggregation tries to return, etc.

7、批量插入

批量插入可以减少数据往服务器的提交次数,提高性能,一般批量提交的BSON size不超过48MB,如果超过了,驱动程序自动修改为往mongos的多次提交。

8、安全写入介绍及其沿革

关键字:acknowledge、write concern。

在2012年11月之前,MongoDB驱动、shell客户端默认是不安全写入,也就是fire-and-forget,动作发出之后,不关心是否真的写入成功,如果这时候出现了_id重复、非UTF8字符等异常,客户端不会知道。在2012年11月之后,默认为安全写入,安全级别相当于参数w=1,客户端可以知道写入操作是否成功。如果代码使用Mongo或者Collection来连接数据库,则说明它是默认不安全写入的legacy代码,安全写入已经把连接数据库修改为MongoClient接口。

安全写入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级是默认的安全写入,确认数据写入到内存中就返回(w=N属于这一级);

第二级是Journal save,数据在写入到DB磁盘文件之前,MongoDB会先把操作写入到Journal文件,这一级指的是确认写入了Journal文件就返回;

第三级是fysnc,所有数据刷写到到DB磁盘文件才返回。

一般第一级就足够了,第二级是为了保证在机器异常断电的情况下也不会丢失数据。安全写入要付出性能的代码:不安全写入的性能大概是默认安全写入的3倍。使用fync参数则性能更差,一般不使用。

如果是副本集(replica set),其w=N参数,N表示安全写入到多少个副本集才返回。

9、善用索引——可能跟你以为的不一样

使用组合索引的时候,如果有两组索引,在限量查询的情况下,可能跟常规的认识不同:

利用组合索引做的查询,在不同数量级下会有不同性能:

组合索引A: {"age": 1, "username": 1}

组合索引B: {"username": 1, "age": 1}

全量查询: db.user.find({"age": {"$gte": 21, "$lte": 30}}).sort({"username" :1}),使用索引A的性能优于索引B。

限量查询: db.user.find({"age": {"$gte": 21, "$lte": 30}}).sort({"username": 1}).limit(1000),使用索引B的性能优于索引A。

这两个查询在使用索引A的时候,是先根据age索引找到符合age的数据,然后再对这些结果做排序。使用索引B的时候,是遍历name,对应的数据判断age,然后得到的结果是name有序的。

优先使用sort key索引,在大多数应用上执行得很好。

10、查询时索引位置的无顺序性

做find的时候,并不要求索引一定要在前面,

譬如:

db.test集合中对R有索引
db.test.find({R:"AA", "H": "BB"}).limit(100).explain()
db.test.find({"H":"BB", R" : "AA"}).limit(100).explain()

这两个查找性能一样,它都会使用R索引。

11、使用组合索引做shard key可以大幅度提高集群性能

“固定值+增量值” 两字段做组合索引可以有效的实现分布式集群中的分散多热点写入、读取。以下为读书笔记:在单个MongoDB实例上,最高效的写入是顺序写入,而MongoDB集群则要求写入能随机,以便平均分散到多个MongoDB实例。所以最高效的写入是有

多个局部热点:在多个MongoDB实例之间是分散写入,在实例内部是顺序写入。 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采用组合索引。

例如:shardkey的第一部分是很粗糙的,可选集很少的字段,索引的第二部分是递增字段,当数据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很多第一部分相同第二部分不同的chunk,数据只会在最后一个chunk里写入数据,当第一部分不同的chunk分散在多个shard上,就实现了多热点的写入。如果在一个shard上,不止一个chunk可以写入数据,那也就是说不止一个热点,当热点非常多的时候,也就等同于无热点的随机写入。当一个chunk分裂之后,只能有一个成为热点,另一个不能再被写入,否则就会产生两个热点,不再写入的chunk也就是死掉了,后续只会对它有读操作。

我在实践中除了书中讲到的组合键方式外,还加上了预分片策略,避免了早期数据增长过程中的分片和数据迁移。另外还尽可能的制造能利用局部性原理的数据写入,例如在数据写入之前先对数据排序,有大约30%左右的update性能提升。

预分片是这样子做的:根据组合shardkey信息先分裂好chunk,把这些空chunk移动到各个shard上,避免了后续自动分裂引起的数据迁移。

12、怎么建索引更能提高查询性能?

在查询时,索引是否高效,要注意它的cardinality(cardinality越高表示该键可选择的值越多),在组合索引中,让cardinality高的放在前面。注意这里跟分布式环境选择shard key的不同。以下为读书笔记:

index cardinality(索引散列程度),表示的是一个索引所对应到的值的多少,散列程度越低,则一个索引对应的值越多,索引效果越差:在使用索引时,高散列程度的索引可以更多的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文档,让后续的比较在一个更小的集合中执行,这更高效。所以一般选择高散列程度的键做索引,或者在组合索引中,把高散列程度的键放在前面。

13、非原地update,性能会很差

update文档时,如果新文档的空间占用大于旧文档加上它周围padding的空间,那么就会放弃原来的位置,把数据拷贝到新空间。

14、无法在索引建立之后再去增加索引的过期时间

如果索引建立指定了过期时间,后续要update过期时间可以这样子:db.runCommand({"collMod":"a", index:{keyPattern:{"_":-1}, expireAfterSeconds: 60}})。

注意,通过collMod能修改过期时间的前提是:这个索引有过期时间,如果这个索引之前没有设置过期时间,那么无法update,只能删了索引,重建索引并指定过期时间。

15、_id索引无法删除

16、paddingFactor是什么?

它是存储空间冗余系数,1.0表示没有冗余,1.5表示50%的冗余空间,有了冗余空间,可以让后续引发size增加的操作更快(不会导致重新分配磁盘空间和文档迁移),一般是在1到4之间。可以通过db.collection.stats()看到collection的该值“paddingFactor”。

该值是MongoDB自己处理的,使用者无法设置paddingFactor。我们可以在compact的时候对已经有的文档指定该值,但这个paddingFactor值不影响后续新插入的文档。

repairDatabase跟compact类似,也能移除冗余减少存储空间,但冗余空间少了会导致后续增加文档size的update操作变慢。

虽然我们无法设置paddingFactor,但是可以使用usePowerOf2Sizes保证分配的空间是2的倍数,这样也可以起到作用(MongoDB2.6版本起默认启用usePowerOf2Size)。

或者手动实现padding:在插入文档的时候先用默认字符占用一块空间,等到真实数据写入时,再unset掉它。

17、usePowerOf2Size是什么

这是为更有效的复用磁盘空间而设置的参数:分配的磁盘空间是2的倍数,如果超过了4MB,则是距离计算值最近的且大于它的完整MB数。
可以通过db.collections.stats()看到该值“userFlags”。
MongoDB2.6之后默认开启usePowerOf2Size参数
使用后的效果可以看这里的PPT:http://www.slideshare.net/mongodb/use-powerof2sizes-27300759

18、aggregate pipeline 指定运算完成输出文档跟MapReduce相比有不足

(基于MongoDB2.6版本)MapReduce可以指定输出到特定的db.collection中,例如:out_put = bson.SON([("replace", "collection_name" ), ("db", "xx_db")])

aggregate pipeline只能指定collection名字,也就意味着数据只能写入到本db,同时结果不能写入到capped collection、shard collection中。

相比之下,aggregate pipeline限制是比较多的,如果我们需要把结果放到某个DB下,则需要再做一次迁移:
db.runCommand({renameCollection:"sourcedb.mycol",to:"targetdb.mycol"})

但是!!上面的这条命令要求在admin下执行,且只能迁移往同shard下的DB,且被迁移的collection不能是shard的。

附错误码信息:

https://github.com/mongodb/mongo/blob/master/src/mongo/s/commands_public.cpp#L778
uassert(13140, "Don't recognize source or target DB", confFrom && confTo);
uassert(13138, "You can't rename a sharded collection", !confFrom->isSharded(fullnsFrom));
uassert(13139, "You can't rename to a sharded collection", !confTo->isSharded(fullnsTo));
uassert(13137, "Source and destination collections must be on same shard", shardFrom == shardTo);

19、杀掉MongoD进程的几种方式

1)进入到MongoD的命令行模式执行shutdown,

$ mongo --port 10001
> use admin
> db.shutdownServer()

2)1方式的简化:

eg:mongo admin --port 10001 --eval "db.shutdownServer()"

3)使用MongoD命令行关闭,需要指定db路径:

mongod --dbpath ./data/db --shutdown

20、集群的shard key慎重采用hash

如果你的日志是有日期属性的,那么shard key不要使用hash,否则删除过期日志时无法成块删除;在更新日志的时候,也不能利用局部性原理,查找、更新、插入数据都会因此而变慢。一般来说,hash id应付小数据量时压力不大,但在数据量较大(热数据大于可用内存容量)时,CRUD性能极差,且会放大碎片对性能的影响:数据非常分散,当有过期日志被删除后,这些删除后的空间成为碎片,可能会因为磁盘预读策略被加载到内存中。另外,采用hash shard key还会浪费掉一个索引,浪费不少空间。

21、副本数也不用太多

如果你的副本数量超过了12个(MongoDB3.0.0超过了50个),那么就要选择使用 master-slave ,但这样会失去故障自恢复功能,主节点故障时,需要手动去切换到无故障节点。

22、mongos的config server配置信息中不要使用localhost、127.0.0.1

启动mongos时,config server的配置信息不得使用localhost、127.0.0.1,否则添加其它机器的shard时,会出现错误提示:
"can’t use localhost as a shard since all shards need to communicate. either use all shards and configdbs in localhost or all in actual IPs host: xxxxx isLocalHost"

以新的config server启动mongos,也需要重启config server,否则会有错误提示:
“could not verify config servers were active and reachable before write”

如果改完后面又出现 “mongos specified a different config database string” 错误,那么还需要重启mongod,

修改了config server 几乎是要全部实例重启。另外,在配置replica set时也不得使用localhost、127.0.0.1。

23、shard key的选择跟update性能紧密关联

分布式MongoDB,shard key的选择跟update性能,甚至是update可用性有很大关系,需要注意。

1、在对文档个别字段update时,如果query部分没有带上shard key,性能会很差,因为mongos需要把这条update语句派发给所有的shard 实例。

2、当update 的upsert参数为true时,query部分必须带上 shard key,否则语句执行出错,例子:

mongos> db.test.update({"_id":".7269993106A92327A89ABCD70D46AD5"}, 
{"$set":{"P": "aaa"}, "$setOnInsert":{"TEST":"a"}}, true)
WriteResult({
"nMatched" : 0,
"nUpserted" : 0,
"nModified" : 0,
"writeError" : {
"code" : 61,
"errmsg" : "upsert { q: { _id: \".7269993106A92327A89ABCD70D46AD5\" }, u: { $set: { P: "aaa" }, $setOnInsert: { TEST: \"a\" } }, multi: false, upsert: true } does not contain shard key for pattern { _: 1.0, B: 1.0 }"
}
})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shard key,mongos既不能在所有shard实例上执行这条语句(可能会导致每个shard都插入数据),也无法选择在某个shard上执行这条语句,于是出错了。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使用pymongo引擎,它不会告诉你出错了,只是函数调用陷入不返回,在shell下执行才能看到错误信息。

附:

It's actually not clear to me that this is something we can support - problem is this:

> db.coll.update({ _id : 1 }, { }, true);
> db.coll.find()
{ "_id" : ObjectId("53176700a2bc4d46c176f14a") }

Upserts generate new _ids in response to this operation, and therefore we can't actually target this correctly in a sharded environment. The shard on which we need to perform the query may not be the shard on which the new _id is placed.

意思是说,upsert产生了新的_id,_id就是shard key,但是如果query里没有shard key,它们不知道要到哪个shard上执行这个命令,upsert产生的shard key可能并不是执行这条命令的shard的。

另外,如果_id不是shard key我们的例子也是不能成功的,因为没有shard key,这条upsert要在哪个shard上执行呢?不能像普通update那样给所有的shard去做,否则可能导致插入多条。

24、通过repairDatabase提高性能

从db.stats()中可以看到几个跟碎片相关的关键字段,dataSize,表示数据的大小,它包含了padding的空间;storageSize,表示这些数据存储占用的空间,包含了dataSize和被删除数据所占空间,可以认为storageSize/dataSize就是磁盘碎片比例,当删除、update文档比较多后,它会变大,考虑做repairDatabase,以减少碎片让数据更紧凑,在实践中,这对提高CURD性能极其有用。repairDatabase时需要注意:它是把数据拷贝到新的地方,然后再做处理,所以repair之前在DB目录所在磁盘需要预留一倍的空闲磁盘空间,如果你发现磁盘空间不足,可以停止服务,然后增加一块新磁盘,再执行实例级别的repair,并指定--repairpath为新磁盘路径,eg:mongod --dbpath /path/to/corrupt/data --repair --repairpath /media/external-hd/data/db,实例的数据会拷贝到/media/external-hd/data/db上做处理。

25、索引字段的长度不能大于1024字节

索引字段的长度不能大于1024字节,否则shell下会有插入错误提示:"errmsg" : "insertDocument :: caused by :: 17280 Btree::insert: key too large to index”。

使用pymongo的“continue_on_error”参数,不会发出错误提示,要注意。

参考:http://docs.mongodb.org/manual/reference/limits/#Index-Key-Limit

26、修改索引的expireAfterSeconds之后,负载均衡失败

修改索引的expireAfterSeconds之后,负载均衡失败,出现错误提示

“2015-06-05T09:59:49.056+0800 [migrateThread] warning: failed to create index before migrating data. 
 idx: { v: 1, key: { _: -1 }, name: "__-1", ns: "cswuyg_test.cswuyg_test", 
expireAfterSeconds: 5227200 } error: IndexOptionsConflict Index with name: __-1 already exists with different options

检查发生moveChunk的两个shard,并没有发现不一致,怀疑存在缓存,重启所有shard解决。

27、config DB无法写入

因config DB无法修改,只可读,导致drop、enablesharding失败:

config server 相关日志:2015-06-11T16:51:19.078+0800 [replmaster] local.oplog.$main Assertion failure isOk() src/mongo/db/storage/extent.h 80

mongos 相关日志: [LockPinger] warning: pinging failed for distributed lock pinger 'xxx:1234/xxx:1235:1433993544:1804289383'. : : caused by :: isOk()

这是同事遇到的问题,不确定是什么操作引起的。重启、configdb做repair均无法解决。

最后通过dump、restore解决:

(1)把旧configdb dump出来;

(2)restore到新的configure server;

(3)mongos采用新的configure server;

(4)重启全部mongod。

   
次浏览       
相关文章

基于EA的数据库建模
数据流建模(EA指南)
“数据湖”:概念、特征、架构与案例
在线商城数据库系统设计 思路+效果
 
相关文档

Greenplum数据库基础培训
MySQL5.1性能优化方案
某电商数据中台架构实践
MySQL高扩展架构设计
相关课程

数据治理、数据架构及数据标准
MongoDB实战课程
并发、大容量、高性能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PostgreSQL数据库实战培训
最新活动计划
LLM大模型应用与项目构建 12-26[特惠]
QT应用开发 11-21[线上]
C++高级编程 11-27[北京]
业务建模&领域驱动设计 11-15[北京]
用户研究与用户建模 11-21[北京]
SysML和EA进行系统设计建模 11-28[北京]

MySQL索引背后的数据结构
MySQL性能调优与架构设计
SQL Server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让数据库飞起来 10大DB2优化
oracle的临时表空间写满磁盘
数据库的跨平台设计
更多...   

并发、大容量、高性能数据库
高级数据库架构设计师
Hadoop原理与实践
Oracle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
Oracle数据库开发与管理

GE 区块链技术与实现培训
航天科工某子公司 Nodejs高级应用开发
中盛益华 卓越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五项能力
某信息技术公司 Python培训
某博彩IT系统厂商 易用性测试与评估
中国邮储银行 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TMMI)
中物院 产品经理与产品管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