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软件工程组织

管理IT黑洞与TIB解决方案
2001-12-06· ·梁 瑜··yesky (摘自天极网)
 IT黑洞:对软件企业的反思

  应该说,企业对管理软件的投入已经不少了。但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对管理软件的投入并没有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产出和效益。在企业实施管理计算机化的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状况是:在一个美好前景的吸引下,企业对管理软件进行巨额投资,经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过程,一段漫长的开发周期后,企业和软件公司发现企业的需求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在真正的版本发布以前,管理软件的项目质量已经失控并且陷于维护的泥潭,并最终导致项目的彻底失败。

  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我国企业在应用MRP II系统方面已投资过10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其成功率同样很低。

  在大部分管理软件被企业否定的现实面前,已经有一些管理软件专家开始承认这一事实,并形象地称之为IT黑洞。但是,在总结引发这些事实的原因时,不少软件专家轻率地把责任归咎于企业,认为企业不能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导致管理软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真正的事实是:现有的管理软件无法适应管理千变万化的个性和持续变革。为了掩盖这一致命缺陷,软件公司竭力鼓吹其软件中所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的神话。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信息技术供应商极力鼓吹自己的产品包含了"先进管理思想和业务模式"。甚至努力将自己塑造出一副"管理专家"的形象。然而,基于一种最基本的规律,对企业管理最了解和最有能力决定管理模式的,应该是企业经营者,而非软件公司。

  那么,软件公司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呢?

  在企业的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并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改变的情形下,已经无法容忍软件公司所提供的所谓那些"包含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死板僵硬的软件。管理软件厂商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现实,回归自己应该担当的角色,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软件企业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尊重企业经营者自己选择和创造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按照用户的意愿,帮助他们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为此,软件企业必须能够体构真正满足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管理软件,帮助企业决策与管理者实现他们的独特业务模式,并对企业业务的重组和发展提供快速和高效的软件支持。

  从软件开发者这方面来分析,管理软件黑洞的基本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 应用开发模式 现有的管理软件开发模式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管理软件在质量、周期、成本、风险、实施等方面陷于困境。

  2. 客户需求满足 现有的管理软件工具不能全面分析和满足企业业务的需求,尤其现代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变革的要求,使许多现有的管理软件趋于淘汰的边缘。

  3. 软件价值体现 现有管理软件大多是缺乏体系的软件孤岛,企业业务难以关联,破坏了企业业务管理的整体性和集成性,导致管理软件的整体价值大大降低。
解决方案--Justep的TIB项目

  现有的管理软件主要采用开发模式大概可以分类如下:

  1. 原始阶段--无模式 基本设计工具:使用文档作为主要的设计描述工具 基本设计方式:写作 基本实现工具:各类编程语言,如VB, Foxpro, Java, PB , C/C++, Delphi,Web应用开发工具等 基本实现方式:编程 基本特征:用户需求描述和设计不精确,含义模糊 典型使用者:国内管理软件企业普遍使用的开发模式

  2. 通用模型开发模式(UM) 基本设计工具: 使用某种通用模型或蓝图(如UML) 基本设计方式:建模 基本实现工具:各类编程语言,如VB, Foxpro, Java, PB , C/C++, Delphi,Web应用开发工具等 基本实现方式:编程 基本特征:避免了含糊的需求描述和沟通,但不保证设计的合理。 典型使用者:国外管理软件企业普遍使用的开发模式

  3. 企业模型开发模式(EM/DEM) 基本设计工具:使用企业模型和业务蓝图(EM) ,限定了管理软件必须且只需包含的业务要素对象及其关联 基本设计方式:建模 基本实现工具:各类编程语言,如VB, Foxpro, Java, PB , C/C++, Delphi,Web应用开发工具等 基本实现方式:编程 基本特征:规定了企业管理软件必须且只需包含的要素对象及其关联,保证设计的正确和合理。 典型使用者:SAP等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

  企业使用的开发模式 领先的管理软件公司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和采用企业模型和业务蓝图开发模式,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后,企业模型和业务蓝图体系已经基本成熟,并成为管理软件设计的基础,EM保证了需求分析的正确和设计的合理。在高成本的条件下,通过漫长、繁杂、高素质专家合作的小组,可以基本保证静态业务系统的质量。 但是,软件开发中最艰巨的任务--软件实现的方法并无本质变化,软件开发的周期、成本、难度、质量控制、人力要求、维护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基于对管理软件现状的一些分析,TIB(整体集成业务)试图通过如下一些方式来解决管理软件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

  1. EMA开发模式 通过企业模型自动化(EMA)开发模式,大幅度地减少管理软件在质量、周期、成本、风险、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2. TIB企业模型 依据现代企业模型和业务蓝图理论(EM/DEM),提供基于实现的业务建模工具,使软件能够符合企业个性化管理及其持续完善的要求。

  3. TIB业务平台 提供整体集成的业务运行平台,让管理软件实现高度协作和整体集成,支持企业业务的关联和协作,全面提升管理软件的价值。

  目前软件业已经发展出许多种开发模式,如线形模型、原型模型、RAD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构件组装模型、并发开发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无论那种开发模式,其根本的任务和基本的过程是相同的,即: 针对现有的管理软件开发模式,从设计和实现的角度来分。
企业建模自动化(EMA)开发模式

  针对现有的软件开发模式存在的缺陷,TIB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建模自动化(EM-Automation)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基本设计工具:使用企业模型和业务蓝图(EM),限定了管理软件必须且只需包含的要素对象及其关联。

  基本设计方式:建模

  基本实现工具:使用模型运行平台来解释和执行企业业务

  基本实现方式:模型自动运行为主

  基本特征:通过业务平台直接执行企业业务模型,使软件开发的质量、成本、难度、效率和效益发生根本的变化。

  典型使用者:新一代管理软件

  代码自动化的概念实际上在CASE思想就已经存在。CASE的立足点是面向通用对象的设计和自动生成非专业人员难以维护的代码。但是,EMA和CASE是有重大区别的,EMA的根本特征如下:

  设计:精确EM/DEM 以精确的企业模型和业务蓝图为设计的基础,正应为如此,EMA是领域工具,而非通用工具。EMA以业务建模工具为主要设计工具,保证设计的规范和质量。

  实现:Automation 以业务运行平台为基本工具,在统一的平台框架内自动执行企业的业务模型,保证开发的效率和成本。EMA的关键不是自动生成代码,而是跨越代码和平台来解释企业业务,比如,在企业业务模型设计完成后,用户可以自动获得C/S,MIDAS和W/B等多种运行方式的业务软件。

  一个最典型的应用状况是:EMA设计的企业模型,不仅可以通过C/S程序来运行,也可以直接使用浏览器访问,现有的业务可以直接发布在Web上,现有的组织机构和权限在Web上自动生效--而无需编写任何组织机构管理和权限管理的代码。 EMA开发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大幅度地提升现有软件开发的层次。

  使用EMA的好处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 质量:提供从设计、开发到维护的全面质量保证

  -- 成本:极大地降低项目总体成本

  -- 周期:极大地加快开发进度

  -- 管理:简化软件工程,降低管理的复杂度

  -- 风险:支持快速应用,大大降低开发风险

  -- 人员:对人员要求大大降低

  -- 投资保护:使持续完善成为可能,大大延长项目和产品的使用寿命

  -- 效益:对企业业务的运行、规范和重组提供强大的支持

  EMA采用模型自动执行作为软件的主要实现方式,这并不表示软件开发已经不许要编程。但在EMA方式下,编程的工作量已经大大减少。(通用逻辑中的70-95%可以由模型完成)。尤其是,管理软件中最困难的实现部分和大量重复的业务逻辑已经无需编程。开发人员可以聚焦于客户特殊的业务逻辑。

 


版权所有:UML软件工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