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报告,目前网络攻击的动机逐渐从技术炫耀型转向利益驱动型,网络攻击的组织性、趋利性、专业性和定向性继续加强,从而导致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恶意代码和在线身份窃取成为网络攻击的主流,瞄准特定用户群体的定向化信息窃取和勒索成为网络攻击的新趋势。
此外我国被篡改的网站数量居高不下,尤其是政府网站被篡改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图1显示了我国仅在2006上半年统计的网络安全事件数;
图2则显示了当前我们所面对的网络安全威胁种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此可见,我国的信息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从图1和图2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网络攻击和威胁的最大特点是趋利化,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套较好的安全防范架构,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遭受大量的乃至致命的打击。因此,建立企业安全防范架构势在必行。
安全架构模型
从当前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经验来看,面向企业安全的防范架构并未有一个成型的模型,各企业均按照自身的经验和组织管理体系来进行企业网络安全的防范工作。然而,在实践中急需有一套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法和手段来对其工作进行指导,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我们看到,关于网络安全的相关标准及模型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和理论化,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我们不妨借用这些模型和标准来构建一套较为有效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安全防范体系。
ITU-T X.800 Security architecture标准将我们常说的“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进行逻辑上的分别定义,即安全攻击(Security
Attack)是指损害机构所拥有信息的安全的任何行为;安全机制(Security Mechanism)是指设计用于检测、预防安全攻击或者恢复系统的机制;
安全服务(Security Service)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以抵御安全攻击、提高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的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为了能够有效了解用户的安全需求,选择各种安全产品和策略,有必要建立一些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网络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是其可顺利实施的保障。图3给出了DISSP安全框架三维模型。第一维是安全服务,给出了八种安全属性。第二维是系统单元,给出了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第三维是结构层次,给出并扩展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七层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
框架结构中的每一个系统单元都对应于某一个协议层次,需要采取若干种安全服务才能保证该系统单元的安全。网络平台需要有网络节点之间的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平台需要有针对用户的认证、访问控制,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需要有抗抵赖和审计的功能,需要保证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针对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如果在各个系统单元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来满足其安全需求,则我们认为该信息网络是安全的。
安全架构的层次结构
作为全方位的、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架构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将企业安全防范架构的层次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如图3)。由于层次的不同,我们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安全技术来针对每层的安全问题进行应对和防护,因而也就产生了如图4中所列的种类繁多的安全技术。
● 物理层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该层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的安全、物理设备的安全、机房的安全等。因此,该层的安全防护技术具体体现在设备和系统的管理层面和电气工程相关技术的层面上。
● 网络层
该层的安全及安全技术问题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安全防护技术主要是针对各种类型的DoS和DDoS攻击进行防护和抑制。
● 管理层
管理层安全是最重要而且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上述安全问题和安全技术是否能够收到较好的成效,也是贯穿整个企业安全防范架构的一条重要主线。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
网络防护两大趋势
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化,我们需要对企业网络防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可以做出如下两个层面的归纳和预测。
首先是在网络应用层中,风险分析的重点将放在安全测评评估技术上。它的战略目标是掌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测试及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完整的、面向等级保护的测评流程及风险评估体系。这一点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做测评是没有强调等级保护的。
此外,网络应用层的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的战略目标应重点放在整个企业的层面进行考虑,要掌握保障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提高网络安全危机处理的能力。响应的重点应该放在恶意代码防范与应急响应技术上,其战略目标是掌握有效的恶意代码防范与反击策略。一旦发现恶意代码,要迅速提出针对这个恶意代码的遏制手段,要提供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支撑技术。其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对蠕虫、病毒、木马、僵尸网络、垃圾邮件等恶意代码的控制机理。
此外国际产业界还提出了UTM。它的目标主要针对安全防护技术一体化、集成化的趋势,提出了UTM与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模型、关键算法,提出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及其实现方式。UTM可以提高效果、降低投资,通过综合管理提高防护能力。
有明显发展新趋势的第二个层面是系统与物理层,在这一层安全存储系统产品很多,从安全角度来看,它的发展趋势有两点: 一个是机密性,企业要掌握海量数据的加密存储和检索技术,保障存储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访问能力;
另一个是安全存储系统自身要可靠,企业要掌握高可靠海量存储技术,保障海量存储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创新点在于,应提出海量分布式数据存储设备的高性能加密与存储访问方法,提出数据自毁机理数据备份与可生存性技术是围绕灾难恢复来做的。这主要是用于第三方实施数据灾难备份的模型与方法,为建设通用灾难备份中心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手段,建立网络与信息系统生存性和抗毁性,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对网络安全模型提出一个技术性模型,应该要有一个可信计算平台做整体的支撑。业界的战略目标是掌握基于自主专利与标准的可信平台模块、硬件、软件支撑、应用安全软件、测评等一批核心技术,主导我国可信计算平台的跨越式发展,为可信的企业计算提供操作平台和可靠保障。
链接
企业安全防范架构设计准则
根据安全防范架构的多个层面的问题,综合考虑可实施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综合完备性、系统均衡性等方面,企业网络安全防范架构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准则,以切实全面地做好企业安全防范工作:
1.做好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安全系统应该包括安全防护机制、安全检测机制和安全响应机制和安全策略。这主要来源于经典的信息安全领域的P2DR模型(见右下图)。P2DR模型包含四个主要部分:
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
具体到企业安全防范架构上,我们也要很好地考虑这些要点,而不能光为了防范而防范,要整体规划和部署。也就是说,安全防护机制是根据具体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避免非法攻击。安全检测机制是检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攻击。安全响应机制是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和尽量、及时地恢复信息,减少供给的破坏程度。
2.做好层次性防范
层次性防范是指安全层次和安全级别。良好的信息安全系统必然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包括对信息保密程度分级,对用户操作权限分级,对网络安全程度分级(安全子网和安全区域),对系统实现结构的分级(应用层、网络层、链路层等),从而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提供全面、可选的安全算法和安全体制,以满足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各种实际需求。
3.突出重点,合理平衡
网络信息安全的木桶原理是指对信息均衡、全面地进行保护。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本身在物理上、操作上和管理上的种种漏洞构成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尤其是多用户网络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资源共享性使单纯的技术保护防不胜防。攻击者使用的“最易渗透原则”,必然在系统中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因此,充分、全面、完整地对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进行分析,评估和检测(包括模拟攻击)是设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必要前提条件。
4.技术与管理,两手都要硬
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技术、操作等要素,单靠技术或单靠管理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将各种安全技术与运行管理机制、人员思想教育与技术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切忌只重视其中一种而忽视另一种的情况出现,要明白好的技术是管理的基础,而高效地管理则是技术强有力的保证。
5.模快化,可动态调整
当今网络时代的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攻与防的较量也在不断地升级,新的黑客技术和网络威胁的出现,必然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手段和对策进行防御。所以我们的安全防护不可能一步到位,可在一个比较全面的安全规划下,根据网络的实际需要,先建立基本的安全体系,保证基本的、必须的安全性。今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及应用的增加,网络应用和复杂程度的变化,网络脆弱性也会不断增加,调整或增强安全防护力度,是保证整个网络最根本的安全需求。另外,各个网络防御手段和技术需要考虑到模快化的原则,尽量做到相互之间不要有太大的依赖性,否则很容易导致单点失效的问题,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模块化,既能保证较好的防护效果,又能达到可动态调整和扩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