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评价
 

2009-03-03 来源:nuist.edu.cn

 

一、系统评价的概念

一个花费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建立起来的新系统,其性能和效益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对用户和开发人员双方都是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系统评价来回答以上问题。

对新系统的全面评价是在新系统运行了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以避免片面性。系统评价工作通常由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进行。

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 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 检查系统的质量;
  • 检查系统使用效果;
  • 根据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来说,大致可以从系统的性能、获得的效益以及文档资料等方面对系统进行评价,这几个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以及考虑因素如表7-5-1所示,在进行系统评价活动时可制成相应的表格。

表7-5-1 系统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考虑因素
1.性能评价 1.完整性 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具备的功能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
  2.可维护性 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维护工具
  3.可靠性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后备体系
  4.适应性 运行环境变动时,系统的适应能力
  5.方便、灵活性 操作和维护方便、灵活
  6.安全、保密性  
  7.设备利用率  
  8.响应时间 从用户发出命令道系统作出响应的时间
  9.系统吞吐量 每秒所能完成的作业
2.经济效果评价 1.直接效果 一次性投资,运行费用,年生产费用节约额,机时成本。
  2.间接效果 管理人员劳动条件的改善,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资金流通情况
3.其它方面评价 1.文档 是否齐全,表达是否清晰合理
  2.程序规模 总语句行数,占用存储空间大小
  3.开发周期 从系统规划到新系统转换所花费时间
  4.存在问题  

二、技术评价

系统的技术评价指标是客观评价系统的依据。系统技术评价指标一般分为性能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两大类。

系统性能指标有如下方面组成:

1.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

2. 系统联机相应时间、处理速度和吞吐量;

3. 系统操作灵活性和方便性;

4. 系统利用率;

5. 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 系统加工数据的准确性;

7. 系统的可扩充性;

8. 系统的可维护性。  

三、经济效益评价

使用新系统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评价新系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要搜集各种定量的指标值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有的经济效益是不能单纯通过数字来反映的。目前是将系统经济效益分成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进行统计。下面分别介绍。

1.直接经济效益

系统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可以定量计算的效益,通常可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

(1)一次性投资,包括系统硬件、软件和系统开发费用。其中硬件费用包括主机设备费用、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和机房建设(电源、空调和其它)费用。软件费用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试验软件等费用。系统开发费用包括调查研究、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实施等阶段的全部费用。

(2)运行费用,包括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运行费用(如磁盘、打印纸等)、人工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和设备、备件的折旧费用,运行费用是使新系统得到正常运行的基本费用。

(3)年生产费用节约额,使用新系统以后,年生产费用的节约额 可用下式求得:

u= ∑(Ci-Ca)+E[∑(Ki-Ka)]+un

式中Ci表示应用计算机后节约的费用;

Ca表示应用计算机后增加的费用;

E表示投资效益系数;

Ki表示采用计算机后节约的投资;

Ka表示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所用的投资;un表示本部门以外其它部门所获得的年度节约额。例如运输部门使用计算机管理后节约机动车辆,减少了在途货物,除可节约本部门投资外,还使有关部门节约了流动资金。年生产费用节约额是一个综合的货币指标。事实上,只有在能够节约年生产费用时,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才是合理的,否则说明使用计算机的条件还未成熟。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年生产费用节约额的计算公式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公式,尤其是投资效益系数E的选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国外曾有人建议取E=0.25。如何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效益系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4)机时成本

计算机的机时成本可用下式计算

CP = (s+m+d+p)(1+h%)/(t·k)

式中 s--工作人员的工资;

m--材料费;

d--设备折旧费

p--电力费用;

h--间接费率;

t--机器正常工作时间;

k--机器利用系数。

从上式可见,降低机时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设法降低各项费用和增大机器利用系数。

2.间接效益评价

间接效益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程度上。这是综合性的效益,可以通过许多方面体现,但很难用某一指标来反映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管理效率 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处理信息,减轻管理人员 的劳动强度,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调查研究和决策工作;由于各类数据集中处理,使综合平衡容易实现;由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管理效率。

(2)提高管理水平

由于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从而使事后管理变为实时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定量化。

(3)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由于用计算机提供辅助决策方案,因此当市场情况变化时,企业可及时进行相应决策以适应市场。

具体来说,例如,物资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明显提高库存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库存量,从此减少物资的积压浪费,同时也能保证生产用料的供应,避免因原料短缺而生产停顿,最终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更合理的安排人力物力,及时掌握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生产管理水平。销售管理系统的建立,可提供较强的查询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并即及时提供各项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可大大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提高资金周转率等等。以上这些都是间接效益的表现形式。

总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对企业或部门的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对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效益必须要充分认识,给以肯定。

四、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对系统总体性能的评价,它包括:

1. 功能的完整性。功能是否齐全,是指能否覆盖主要的业务管理范围。还有各部分接口尽可能完备,数据采集和存储格式统一,便于共享,各部分协调一致形成三个整体。

2. 商品化程度。 首先要考虑性能价格比,其次是文档资料的完整性,是否有成套的用户手册、系统管理员手册及维护手册等。是否有后援,能不能为用户培训人才。

3. 程序规模。总语句行数,占用存储空间大小。

4. 开发周期。从系统总体规划到新系统转换所花费时间。

5. 存在的问题。系统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五、系统评价报告

系统评价结束后应形成正式书面文件即系统评价报告。系统评价报告既是对新系统开发工作的评定和总结。也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客观地编写。

系统评价报告通常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

1.引言

(1)摘要 系统名称、功能。

(2)背景 系统开发者、用户。

(3)参考资料 设计任务书、合同、文件资料等。

2.系统评价的内容

(1) 性能指标评价 包括整体性评价(设计任务书要求是否达到,功能设置是否合理);可维护性评价;适应性评价;工作质量评价(操作的方便、灵活性、系统的可靠性、设备利用率、响应时间,用户的满意程度);安全及保密性评价。

(2) 经济指标评价 包括系统开发与试运行费用总合,将它与设计时的预计费用进行比较,若有不符,则找出原因;新系统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系统后备需求的规模与费用。

(3) 综合性评价 包括文档的完整性和质量评价;开发周期和程序规模;各类指标的综合考虑与分析;系统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火龙果软件/UML软件工程组织致力于提高您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我们不断地吸取业界的宝贵经验,向您提供经过数百家企业验证的有效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同时关注最新的理论进展,帮助您“领跑您所在行业的软件世界”。
资源网站: UML软件工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