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 Center   Code  
会员   
   
 
     
   
 订阅
  捐助
手把手带你构建大规模分布式服务--高并发、高可用架构系列,高质量原创好文!
 
作者:丁浪
   次浏览      
 2021-1-6 
 
编辑推荐:
本文主要讲解了服务定义及管理、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服务的调用、路由、容错及依赖治理等。
来自于架构师社区,由火龙果软件Linda编辑、推荐。

当我们在谈论“服务治理”的时候,都在谈论些什么?

我从业之初接触到的便是一堆基于Webservice、Hessain等实现的跨语言的分布式系统,那是SOA架构和理念十分盛行的时代,我常常听到前辈们在谈论“SOA治理”等高大上的词,但我当时并没有理解何为“治理”,甚至在想:为什么不叫 “管理”呢?在此之前,我仅在小学课本上接触过 “污水治理”这个词。直到近些年互联网企业大规模服务化进程的推进,以Dubbo、Spring Cloud为代表的开源服务框架流行起来,“服务治理”又热门了起来。

那到底何为“治理”呢?大型互联网公司动辄几千上万个应用,而中型公司也至少几百上千个应用。微服务流行后,服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亟需治理。根本原因还是复杂度过高,需要梳理起来、规范并优化。架构的本质就是管理复杂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下面我将简单的总结下 “服务治理” 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便于你建立全面、体系化的理解和认识,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服务定义及管理

服务该如何定义,又该以何种形式暴露出来,上游需要怎么调用,拆分粒度怎么把握…这些都需要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否则组织协作很容易乱套。我曾经听到某位架构师讲“微服务就是一个接口一个服务…”,也曾接手过类似的系统,这是典型的 “技术理论派”,永远掌握不了技术或方法论的本质。

再比如我们在开发某项业务功能时发现需要依赖其他域的支持,这就需要了解公司某个子域、某个应用中包含了哪些服务,有没有提供我们想要的业务能力,以及进一步了解服务契约描述长什么样的,这样我们可以快速接入,这就需要好的管理机制和平台支撑。如果是一家创业公司,只有数十个应用系统或者服务,只有20个技术人员,则不会面临类似复杂度,面对面的喊一嗓子就可以了。

但是,最基本的规范和约束在任何规模的团队都是必须的,这里分享些常识经验,例如:接口定义中参数不要使用Map类型,过于灵活的结构往往会导致接口契约定义不清晰,消费方难以理解,而提供方的代码逻辑也将充斥各种判断和特殊处理;响应结果DTO定义中不要使用枚举,因为如果服务提供者新增了枚举值而服务消费方未升级二方包,是很容易导致反序列化失败,这个在阿里时期曾目睹过类似线上事故;只允许新增接口,不允许修改现有接口的定义,除非你能够确保上游消费者全部统一升级,这个在稍微正常点的公司显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别看我列举的这些问题好像都很初级,但是很多公司这方面做的确实都很烂,否则技术圈就不会有那么多“前人挖坑,后人填坑”的故事了

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服务提供者如何将服务注册上去,消费者端如何快速发现服务、挑选服务,是这个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开源的注册中心如何选择?注册中心的容量够不够?服务提供者线下后,注册中心能否及时感知并通知消费者?选开源还是自研?这些都是架构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服务注册和发现这里面又会涉及到网络通信,负载均衡,健康检查,数据存储,分布式选举算法和协议等,后面我会有单独的章节仔细展开讲解

服务的调用、路由、容错

服务调用,从通信协议上可以选择TCP/UDP,或者应用层的HTTP协议。从风格上主要有二进制RPC的,或者HTTP+JSON的(这里我纠正一下很多技术人员的认知误区,很多公司所谓的 “Restful”服务其实就是提供的HTTP接口而已。就像很多人口子的 “H5”其实就是一个适配手机屏幕尺寸的小页面,根本没有任何HTML5的新特性)。以RPC框架为例,从编解码层面又会有自定义的私有协议。再往上到应用层又会有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采用protobuf序列化还是才是Hessaion2,需要从性能、兼容性、稳定性、跨语言、可读性、可测试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服务路由,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比如开源的Dubbo框架中提供的分组管理,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路由。HSF中提供的 “同机房优先”能力,这也是一种路由策略。我们有时候需要对服务实现“黑名单、白名单”的过滤保护机制,这就是一种按条件路由。我们在做一些类似“灰度发布、流量染色、环境隔离”等的时候都需要使用到特殊标记然后透传,在服务调用时按规则做路由。当然,更重要的是注册中心的模型设计足够灵活,可以支持类似打tag区分的能力。对于外部的服务而言,我们通过借助网关、Nginx等来实现路由(这种本质上就是请求转发)

服务安全,几乎所有的系统而言通常都需要做身份验证,权限校验等。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中,通常我们会将鉴权等横切操作放到网关中,外部应用想要访问服务需要先经过网关,比较通用的就是借助Oath2协议、JWT组件等来实现。而对于内部服务间的调用,因为都是在内网中,会有防火墙等安全手段,基于性能、工作量的考虑,很多公司不会再单独做鉴权。当然,必要的水平权限校验这些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流量接入前通常会设有WAF(web应用防火墙)过滤恶意请求。比较常见的安全问题包括:XSS、SQL注入、DDOS、水平权限等,这里不再继续展开

服务容错模式很多,常见的大概有如下几种:

failfast,快速失败,比如在Java集合框架中当并发对ArrayList等容器做修改、移除等操作时系统就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这就是典型的failfast机制。在分布式服务调用中,最常用的failfast机制就是超时,无论是服务提供者还是服务调用者,都需要设置超时;

failover,失效转移,在分布式服务调用中会偶发网络抖动等问题,通常我们会选择另外一台机器进行重试,这就是典型的failover。另外,在数据库、消息中间件领域中,经常会使用类似Master、Slave的架构模型,当发生故障会自动执行主从切换来保障集群的高可用;

failback,失效自动恢复,当请求发生异常或失败时,应该能够保留上下文信息,通过某种机制让其自动重试。比较典型的实现方式就是捕获异常状态,记录日志或者落到 “异常恢复表”中,再通过后台定时任务扫描执行补偿。通常适合对数据时效性、一致性不太敏感的场景;

failsafe,失败安全,当请求发生异常或失败时,简单记录日志后直接忽略,继续推进主流程。比较适合一些非主链路、弱依赖的请求,例如:上报操作日志给大数据平台;

依赖治理

先灵魂拷问下,我的服务被哪些应用依赖了?上游调用量太大会不会把我拖垮?我挂掉了会不会导致上游发生故障?我自己又依赖了哪些服务?他们挂了会不会影响我?哪些是强依赖哪些是弱依赖?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了然于心的,依赖治理的本质就是管理复杂度,规避或降低风险

服务监控和应急手段

服务监控,主要包括:日志监控、调用链跟踪、度量指标这几块构成,其中的每一块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在云原生时代,我们将其统称为“可观察性”。

大型分布式系统通常由成百上千的应用组成,机器数量也是动辄上千台,是不可能像很早以前一样ssh登录到服务器去执行tail、less的。我们首先需要日志格式统一,日志路径统一,然后对日志进行采集、上报、快速分析、展示和预警。在这个领域,开源社区最流行的代表作是ELK;

前面讲 “依赖治理”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分布式系统间依赖的复杂性,调用链错综复杂,已经不可能依赖个人经验了。当发生故障或者性能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能够“一目了然”、“顺藤摸瓜”,从而达到快速定位故障或者性能瓶颈的目的。在这个领域的代表作有:pinpoint、cat、skywalking、淘宝鹰眼等以及一些商业化APM;

从应用视角,我们需要了解服务的调用量、成功率/错误率、响应时间等指标。同时,我们也关注线程池、慢查询、连接数等等。从业务方视角,我们需要关注**“当前订单数” 、 “下单总金额” **等类似的业务指标数据。这些指标数据都是跟时间维度相关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指标数据保存到时序数据库中,做聚合统计、排名然后展示或者预警;

限流,主要包括:页面限流、接口限流,访问来源或IP限流、单机限流、集群限流、网关限流、热点参数限流,自定义限流等;北京地铁口早晚高峰期的控制,就是典型的 “限流”(通常分 “匀速排队” 和“快速失败”);

降级,从触发条件上可分为:手动降级和自动降级。从场景上又可以分为:一致性降级、完整性降级、用户体验降级、读写降级等;电商在高峰期资源紧张时关闭商品评论服务和推荐服务,这就是一种典型的 “弃车保帅”的降级手段。此外,接口的自动熔断也是一种典型的降级手段;

关于依赖治理、容量规划、限流,降级等后面我会在后续稳定性保障体系的章节中展开仔细讲解

服务测试

服务发布上去之后怎么知道是不是OK的?如果有一个ops控制台,我可以选择服务后直接输入参数、轻松点击就能验证服务通畅是不是很爽?如果在开发联调,或者进行单元测试时,对方没有实现,双方只是确定了服务契约,那我们就需要可以轻松mock数据。在传统的测试体系中,我们通常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组件测试、端到端测试等,形成了经典的 “测试金字塔模型”。

到了微服务时代,我们在 “集成测试”时不同服务间的调用便成为了重点,于是引入了 “契约测试”来保证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符合规范

小结

从架构师的视角看服务治理,需要关注开发、测试、运维、业务方等(利益相关者)各方的诉求,在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时需要权衡取舍,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诉求,如图:

   
次浏览       
相关文章

企业架构、TOGAF与ArchiMate概览
架构师之路-如何做好业务建模?
大型网站电商网站架构案例和技术架构的示例
完整的Archimate视点指南(包括示例)
相关文档

数据中台技术架构方法论与实践
适用ArchiMate、EA 和 iSpace进行企业架构建模
Zachman企业架构框架简介
企业架构让SOA落地
相关课程

云平台与微服务架构设计
中台战略、中台建设与数字商业
亿级用户高并发、高可用系统架构
高可用分布式架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