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 Center   Code  
会员   
   
 
     
   
 订阅
  捐助
Weiflow——微博机器学习框架
 
来源:极客头条 发布于: 2017-7-27
   次浏览      
 

本文从开发效率(易用性)、可扩展性、执行效率三个方面,介绍了微博机器学习框架Weiflow在微博的应用和最佳实践。

在上期《基于Spark的大规模机器学习在微博的应用》一文中我们提到,在机器学习流中,模型训练只是其中耗时最短的一环。如果把机器学习流比作烹饪,那么模型训练就是最后翻炒的过程;烹饪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花在了食材、佐料的挑选,洗菜、择菜,食材再加工(切丁、切块、过油、预热)等步骤。在微博的机器学习流中,原始样本生成、数据处理、特征工程、训练样本生成、模型后期的测试、评估等步骤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占据了整个流程的80%之多。如何能够高效地端到端进行机器学习流的开发,如何能够根据线上的反馈及时地选取高区分度特征,对模型进行优化,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加速模型迭代效率,满足线上的要求,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Weiflow的诞生源自于微博机器学习流的业务需求,在微博的机器学习流图中(如图1所示),多种数据流(如发博流、曝光流、互动流)经过Spark Streaming、Storm的实时处理,存储至特征工程并生成离线的原始样本。在离线系统,根据业务人员的开发经验,对原始样本进行各式各样的数据处理(统计、清洗、过滤、采样等)、特征处理、特征映射,从而生成可训练的训练样本;业务人员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排序、推荐),选择不同的算法模型(LR、GBDT、频繁项集、SVM、DNN等),进行模型训练、预测、测试和评估;待模型迭代满足要求后,通过自动部署将模型文件和映射规则部署到线上。线上系统根据模型文件和映射规则,从特征工程中拉取相关的特征值,并根据映射规则进行预处理,生成可用于预测的样本格式,进行线上的实时预测,最终将预测的结果(用户对微博内容的兴趣程度)输出,供线上服务调用。

图1 微博机器学习流图

Weiflow的设计初衷就是将微博机器学习流的开发简单化、傻瓜化,让业务开发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工程中解脱出来,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场景的开发和优化当中,彻底解放业务人员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考虑到微博业务场景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趋势,Weiflow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并权衡了框架的开发效率、可扩展性和执行效率。Weiflow通过统一格式的配置文件式开发(XML流程文件),允许业务人员像搭积木一样灵活地将需要用到的模块(数据处理、特征映射、生成训练样本、模型的训练、预测、测试、评估等)堆叠到一起,根据依赖关系形成计算流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无环图),Weiflow将自动解析不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并调用每个模型的执行类进行流水线式的作业。对于每一个计算模块,用户无需关心其内部实现、执行效率,只需关心与业务开发相关的参数调优,如算法的超参数、数据采样率、采样方式、特征映射规则、数据统计方式、数据清洗规则等等,从而大幅提升开发效率、模型迭代速度。为了让更多的开发者(包括具有代码能力的业务人员)能够参与到Weiflow的开发中来,Weiflow设计并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抽象,基于预定义的基类和接口,允许开发者根据新的业务需求实现自己的处理模块(如新的算法模型训练、预测、评估模块)、计算函数(如复杂的特征计算公式、特征组合函数等),从而不断丰富、扩展Weiflow的功能。在框架的执行效率方面,在第二层DAG中(后面将详细介绍Weiflow的双层DAG结构),充分利用各种计算引擎(Spark、Tensorflow、Hive、Storm、Flink等)的优化机制,同时结合巧妙的数据结构设计与开发语言(如Scala的Currying、Partial Functions等)本身的特性,保证框架在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和近乎无限的可扩展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执行性能。

为了应对微博多样的计算环境(Spark、Tensorflow、Hive、Storm、Flink等),Weiflow采用了双层的DAG任务流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Weiflow双层DAG任务流设计

外层的DAG由不同的node构成,每一个node具备独立的执行环境,即上文提及的Spark、Tensorflow、Hive、Storm、Flink等计算引擎。外层DAG设计的初衷是让最合适的锤子去敲击最适合的钉子,大多数计算引擎因其设计阶段的历史局限性,都很难做到兼顾所有的工作负载类型,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更好地支持某些负载(如批处理、流式实时处理、即时查询、分析型数据仓库、机器学习、图计算、交易型数据库等),因此我们的思路是让用户选择最适合自己业务负载的计算引擎。内层的DAG,根据计算引擎的不同,利用引擎的特性与优化机制,实现不同的抽象作为DAG中计算模块之间数据交互的载体。例如在Spark node中,我们会充分挖掘并利用Spark已有的优化策略和数据结构,如Datasets、Dataframe、Tungsten、Whole Stage Code Generation,并将Dataframe作为Spark node内DAG数据流的载体。在每一个node内部,根据其在DAG中上下游的位置,提供了三种操作类型的抽象,即Input、Process、Output。Input基类定义了Spark node中输入数据的格式、读取和解析规范,用户可以根据Spark支持的数据源,创建各种格式的Input,如图2中示例的Parquet、Orc、Json、Text、CSV。当然用户也可以定义自己的输入格式,如图2中示例的Libsvm。在微博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中,有一部分场景是需要Libsvm格式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用户可以通过实现Input中定义的规范和接口,实现Libsvm格式数据的读入模块。通过Input读入的数据会被封装为Dataframe,传递给下游的Process类处理模块。Process基类定义了用户计算逻辑的通用规范和接口,通过实现Process基类中的函数,开发者可以灵活地实现自己的计算逻辑,如图2中示例的数据统计、清洗、过滤、组合、采样、转换等,与机器学习相关的模型训练、预测、测试等步骤,都可以在Process环节实现。通过Process处理的数据,依然被封装为Dataframe,并传递给下游的Output类处理模块。Output类将Process类传递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如模型评估、输出数据存储、模型文件存储、输出AUC等,最终将结果以不同的方式(磁盘存储、屏幕打印等)输出。需要指出的是,凡是Input支持的数据读入格式,Output都有对应的存储格式支持,从而形成逻辑上的闭环。

在使用方面,业务人员根据事先约定好的规范和格式,将双层DAG的计算逻辑定义在XML配置文件中。依据用户在XML指定的依赖关系和处理模块类,Weiflow将自动生成DAG任务流图,并在运行时阶段调用处理模块的实现类来完成用户指定的任务流。代码1展示了微博应用广泛的GBDT+LR模型训练流程的开发示例(由于篇幅有限,示例中只保留了第一个node的细节),代码1示例的训练流程所构成的双层DAG依赖及任务流图如图3所示。通过在XML配置文件中将所需计算模块按照依赖关系(外层的node依赖关系与内层的计算逻辑依赖关系)堆叠,即可以搭积木的方式完成配置化、模块化的流水线作业开发。

<weiflow>
<node id="1" preid="-1">GBDTtraining</
node>
<node id="2" preid="1">GBDTplusLR</node>
</weiflow>
<nodes>
<node name="GBDTtraining">
<input name="input1">
<className>com.weibo.datasys.
dataflow.input.InputSparkText</className>
<dataPath>hdfs://path/of/your/
data</dataPath>
<metaPath>/path/of/your/meta</
metaPath>
<fieldDelimiter>\t</
fieldDelimiter>
</input>
<process name="process1">
<className>com.weibo.
datasys.dataflow.process.
ProcessSparkGBDTTraining</className>
<dependency>input1</dependency>
<conf>gbdt.data.conf</conf>
</process>
<output name="output1">
<className>com.weibo.datasys.
dataflow.output.OutputSparkGBDTModel</
className>
<dependency>process1</
dependency>
<modelPath>hdfs://path/of/your/
data</dataPath>
</output>
</node>
</nodes>

代码1 用Weiflow完成微博GBDT+LR模型训练流程

 

图3 Weiflow中微博GBDT+LR模型训练流程的双层DAG依赖关系及任务流图

通过灵活的模块化开发,业务人员大幅提升了机器学习、数据科学作业的效率。随着微博的业务场景越来越复杂,业务需求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了让更多的开发者灵活地扩展Weiflow的功能,Weiflow在设计之初便充分考量了框架的可扩展性。Weiflow通过多层次、模块化的抽象,提供近乎无限的扩展能力。

多层次的抽象是为了满足DAG外层计算引擎(上文提及的Spark、Tensorflow、Hive、Storm、Flink等)的可扩展性,通过Top level abstraction提供的高度抽象定义,DAG外层的各个计算引擎只需继承Top level抽象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即可实现对计算引擎层面抽象的实现。如图4所示,黑色文本框中的Top level abstraction提供了多个抽象Base,蓝色文本框中不同的执行引擎通过继承其属性和方法,提供更加具体的抽象实现。当有新的计算引擎(如Apache Flink)需要添加至Weiflow时,用户只需将新定义的计算引擎类继承Top level的抽象类,即可提供该引擎的抽象实现。

模块化的抽象是从业务处理的角度出发,从业务需求中抽象出基础、通用的模块概念,进而定义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属性和基础方法。如图4所示各文本框中分别定义、继承、实现了四大基础模块,即Node、Input、Process和Output。Node基础类定义了计算引擎相关的基础属性,如数据流通媒介、执行环境、运行时数据流方式、运行参数抽象等。Input基础类为计算引擎定义了该引擎内支持的所有输入类型,如Spark引擎中支持Parquet、Orc、Json、CSV、Text等,并将输入类型转换为数据流通媒介(如Spark执行引擎的Dataframe、RDD)。在Weiflow的实现过程中(后文将详细介绍Weiflow实现与优化的最佳实践),每个node内部的模块实现都充分利用了现有引擎的数据结构与优化机制,如在Spark node中,我们充分利用了Spark原生支持的功能(如对各种数据源的支持)和性能优化(如Tungsten优化机制、二进制数据结构、Whole Stage Code Generation等)。例如在Input基础类中,我们通过Spark原生数据源的支持,提供了多种压缩、纯文本格式的输入供用户选择。通过实现Input基础类中定义的对象和方法,开发者可以灵活地实现业务所需的数据格式,如前文提及的Libsvm格式。Process基础类囊括了所有业务处理逻辑,在实现方面,同样利用了所在引擎所提供的各种原生支持。如在Spark node中,通过Spark SQL或Dataframe DSL(Domain Specific Language)可以轻松地实现大部分处理逻辑,如数据统计、清洗、过滤、联接等操作。当开发者需要实现新的业务逻辑时,如对数据按比例进行向上、向下采样,只需继承Process基础类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充分利用Spark Dataframe和RDD的开放API,将采样的具体实现封装到既定的接口内,即可完成开发,进而扩展Weiflow功能,供业务人员使用。与Input相对应,Output基础类定义了Weiflow在计算引擎内的各种数据格式的输出,提供了与Input相对应的接口,如Input提供了read接口,Output则提供了write接口,形成逻辑层面的闭环。

通过Weiflow多层次、模块化的抽象机制,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在执行引擎和业务功能方面进行扩展,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前文提到,自2016年以来,微博业务步入了二次繁荣,微博的业务呈多样、复杂的发展趋势,用户、博文、互动相关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机器学习规模化的挑战迫在眉睫。为了满足微博机器学习规模化的需求,Weiflow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实现中的执行效率问题。

图4 Weiflow开放API的抽象层次

Weiflow在实现方面分别从语言特性、数据结构、引擎优化等几个方面考虑,优化任务执行性能。考虑到Scala函数式编程语言的灵活性、丰富算子、超高的开发效率及其并发能力,Weiflow框架的主干代码和Spark node部分业务实现都采用Scala来实现。

对于业务人员来说,XML配置开发文件即是Weiflow的入口。Weiflow通过Scala的XML内置模块对用户提供的XML文件进行解析并生成相应的数据结构,如DAG node,模块间依赖关系等。在成功解析各模块的依赖关系后,Weiflow通过Scala语言的懒值特性和Call By Name机制,将依赖关系转化为DAG网络图,并通过调用Output实现类中提供的Action函数(Output.write),触发整个DAG网络的回溯执行。在回溯执行阶段,Weiflow调取用户XML文件中提供的实现类,通过Scala语言提供的反射机制,在运行时生成实现类对象,完成计算逻辑的执行。

在执行效率方面,Weiflow充分利用了Scala的语言特性来大幅提升整体执行性能。在微博的大部分机器学习应用场景中,需要利用各种处理函数(如log10、hash、特征组合、公式计算等)将原始特征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其中一部分复杂函数(如pickcat,根据字符串列表反查字符串索引)需要多个输入参数。这类函数首先通过第一个参数,如pickcat函数所需的字符串列表(在规模化机器学习应用中会变得异常巨大),生成预定义的数据结构,然后通过第二个参数反查该数据结构,并返回其在数据结构中的索引。对于这样的需求,如果采用传统编程语言中的函数来实现,将带来巨大的计算开销。处理函数被定义后,通过闭包发送到各执行节点(如Spark中的Executor),在执行节点遍历数据时,该函数将每次执行读取第一个字符串列表参数、生成特定数据结构的任务;然后读取第二个字符串参数,反查数据结构并返回索引。但业务人员真正关心的是第二个参数所返回的索引值,无需每次遍历数据都运行生成数据结构的任务,因此该函数在执行节点的运行带来大量不必要的计算开销。然而通过Scala语言中的Currying特性,可以很容地解决上述问题。在Scala中,函数为一等公民,且所有函数均为对象。通过将pickcat函数柯里化,将pickcat处理第一个参数的过程封装为另一个函数(pickcat_),然后将该函数通过闭包发送到执行节点,执行引擎在遍历数据时,其所见的函数pickcat_将只接收一个参数,也即原函数pickcat的第二个参数,然后处理反查索引的计算即可。当然,柯里化只是Scala函数式编程语言丰富的特性之一,其他特性诸如Partial functions、Case class、Pattern matching、Function chain等都被应用到了Weiflow的实现之中。

在数据结构的设计和选择上,Weiflow的实现经历了从简单粗暴到精雕细琢的变迁。在Weiflow的初期版本中,因为当时还没有遇到规模化计算的挑战,出于开发效率的考虑,数据结构大量采用了不可变长数组,此时并未遇到任何性能瓶颈。但当Weiflow承载大规模计算时,执行性能几乎无法容忍。经过排查发现,原因在于特征映射过程中,存在大量根据数据字典,反查数据值索引的需求,如上文提及的pickcat函数。面对千万级、亿级待检索数据,当数据字典以不可变长数组存储时,通过数据值反查索引的时间复杂度显而易见。后来通过调整数据字典结构,对多种数据结构进行对比、测试,最终将不可变长数组替换为HashMap,解决了反查索引的性能问题。在特征映射之后的生成Libsvm格式样本阶段中,也大量使用了数组数据结构,以稠密数组的方式实现了Libsvm数据值的存储。当特征空间维度上升到十亿、百亿级时,几乎无法正常完成生成样本的任务。通过仔细的分析业务场景发现,几乎所有的特征空间都是极其稀疏的,以10亿维的特征空间为例,其特征稀疏度通常都在千、万级别,将特征空间以稠密矩阵的方式存储和计算,无疑是巨大的浪费。最后通过将稠密矩阵替换为稀疏矩阵,解决了这一性能问题。

表1 采用Weiflow前后开发效率、可扩展性和执行效率的量化对比

前文提到过,在Weiflow的双层DAG设计中,内存的DAG实现会充分地利用执行引擎已有的特性来提升执行性能。以Spark为例,在Weiflow的业务模块实现部分,充分利用了Spark的各种性能优化技巧,如Map Partitions、Broadcast variables、Dataframe、Aggregate By Key、Filter and Coalesce、Data Salting等。

经过多个方面的性能优化,Weiflow在执行效率方面已经完全能够胜任微博机器学习规模化的需求,如表1中所示对比,Weiflow优化后执行性能提升6倍以上。表1中同时列举了Weiflow在开发效率、易用性、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和提升。

本文从开发效率(易用性)、可扩展性、执行效率三个方面,介绍了微博机器学习框架Weiflow在微博的应用和最佳实践,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次浏览       
相关文章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图深度学习
自动驾驶中的3D目标检测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架构介绍
项目实战:如何构建知识图谱
 
相关文档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深度学习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图神经网络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无人机系统原理
相关课程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TensorFlow
机器人软件开发技术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图像处理算法方法与实践